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与市场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健康观念的革新,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为7020亿美元,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942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底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0亿美元。尽管各国政府都在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但临床的客观需求、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强有力地带动全球医药市场稳定增长。



根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 Health)的统计报告,

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销售增速超过了全球GDP的增速。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将呈现3大特点:发达国家市场受专利药到期和新一轮的预算开支紧缩的影响,未来有可能放缓增长速度;新兴国家市场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创新药物将催生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据预测,未来5年新兴国家市场将是全球医药行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2016年投资趋势


知名数据分析机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近期推出了2016上半年的投资报告,预测2016年的投资总额将达到90亿~95亿美元,投资人对于未来仍然非常看好。

从2016年上半年来看,生物医药产业的A轮融资数量激增。生物制药领域共有58笔A轮融资。在医疗器械和诊断工具领域,2016年上半年的A轮融资数也超过了2015年,分别都有24笔A轮融资,其中液体活检公司Grail价值1.25亿美元的A轮融资引人注目。硅谷银行的分析师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对临床前阶段的重视。 



2016上半年生物制药领域风险投资公司的中位数投资额达到4280万美元,相比于2015年上升了40%,更是2013年的近3倍。这说明风险投资公司屡屡出手不凡。2016年7月,由美国风险投资公司Third Rock Ventures推动创立的Fulcrum Therapeutics其A轮融资高达5500万美元,专门攻克基因调控疗法,治疗罕见疾病;美国初创生物科技公司Oncorus的A轮融资更有5700万美元,用于开发溶瘤病毒。可以想象,投资者对这两家公司的早期在研新药非常看好。


5大投资热点


生物仿制药


随着国际上重磅级生物药迎来专利悬崖期,生物仿制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有关专家预测,20132020年将是生物仿制药发展的黄金期。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仿制药发展。

目前,美国生物仿制药的市场规模仍然处于全球第一。30年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法案——《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案》,即著名的《Hatch-Waxman法案》,并在2003年做了修订。该法案的实施使得政府在鼓励仿制药开发和专利保护之间达到平衡。它首次引入了简化新药审批程序(ANDA),旨在为仿制药节省审批时间和开发费用。2007年,FDA实施“仿制药药物价值和有效性项目”(GIVE),进一步加大了对仿制药的支持力度。2008—2013年,仿制药在美国市场占比在90%上下波动。据统计,2003—2012年的10年间,仿制药的使用为美国节省了超过12000亿美元的医疗开支;2014—2016年,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专利药销售额转化为仿制药。

IMS Health的研究报告分析,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在仿制药的开发方面具有更大的空间。

2011年,生物仿制药占全球药品市场的25%,预计到2016年底,仿制药将占全球药品市场的35%。其中,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仿制药的比例稳定在14%~18%,而新兴市场仿制药的市场份额将从2011年的57%增长到2016年的65%。



细胞治疗


美国生物学家乔治·戴利(George Q. Daley)曾预言,“如果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细胞治疗的时代。”如今,他的所述已经成为现实。

干细胞和再生医疗的应用技术前景广阔。2010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约215亿美元,2014年达到635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591亿美元。从临床周期来看,各国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的时间相对集中。上一个全球干细胞集中上市的时间段为2011—2012年。目前,大量干细胞药物处于FDA 的III期临床,通常FDA的III期临床试验一般持续1~4年,因此可以预测,特别是伴随行业规范的出台,2016年干细胞治疗在全球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目前,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肿瘤的第四种方法,有望治疗60%以上的肿瘤种类,带来25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因此,国际制药企业巨头已经将其确定为下一座金矿。2013年,罗氏公司为美国Inovio制药公司支付潜在高达4.125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款项,获得2种免疫疗法的全球独家授权;葛兰素史克公司预付给英国生物技术公司Immunocore1.42亿英镑,用于细胞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授权金。2015年,细胞治疗公司NantKwest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再一次引爆了细胞治疗市场的投资热情。


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

基因测序技术将给医疗临床带来一场颠覆性革命,也是精准医疗的入口。基因检测技术的突破升级是带动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基因检测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的成熟,基因测序的成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二代基因测序(高通量)技术使测序成本降至1000美金(一代测序成本是30亿美金/个基因组)。未来,基因检测成本有望进入“百元时代”,测序成本的下降将推动基因测序服务的进一步普及。

过去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增速高达20%。随着未来全球基因测序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服务规模与过去5年相比会有大幅提升。

据预测,未来5年行业整体增速将维持在18%左右,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可达160亿美元。近期,精准诊断、精准生物大数据、精准治疗等方向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可以预见精准医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移动医疗


自从“互联网+”模式开始盛行成为新风口,移动医疗成为最强劲的细分市场。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医疗服务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统医疗服务中长期积累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痛点日益凸显。在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互联网+医疗”的大时代正在兴起。尤其是进入2015年,各类创新百花齐放,移动医疗将通过改变就医方式、重构健康管理、完善就医体验、改善购药方式,从而构建新的医患生态,使患者享受到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

2010年以前,关于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非常少,之后就开始呈几何数增长,总体来看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超过70%的融资为种子天使轮和A轮。2015年之后,移动医疗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巨头纷纷涌入,从垂直细分市场到行业平台应用,从软件服务到硬件配套设施,各方面较量不断升级。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据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


医疗大数据挖掘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截至2020年医疗数据将达到40万亿千兆字节(GB),是2010年的30倍。同时,数据生成和共享的速度迅速增加,导致数据加速积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出现为大规模、实时、持续的数据收集提供了有效途径。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入促使生物数据大爆发,第二代测序的通量远高于第一代测序,大范围的基因测序加速了生物数据的积累,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随着IT技术的进步,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图像处理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为医疗行业挖掘精确而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

麦肯锡公司在2013年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仅在美国,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每年将有望减少3000亿~450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我国医疗数据领域的资本涌入从2014年开始,2015年继续增加,融资额度多在千万级和亿级。2016年,对医疗数据企业的投资将达到新的高峰。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将进一步加速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2015年9月,FDA接受了第一个“数字医药”申请:抗精神病药物Abilify与附着在一起的可吸收式传感器,其可监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2016年,制药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的这些合作将会变得更加普遍。



并购重组活跃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集中分布在3大中心。美国生物医药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是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心。欧洲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紧随美国,走在世界的前端。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生物医药在欧洲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日本生物医药领域的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非常迅猛,当属亚洲领先。除日本外,在政府的积极培育和扶持下,中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近几年也发展迅速。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除北美、欧洲之外的另外一大产业中心。

过去几年,并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商业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了新的高度。在2015年的并购热潮中,生物医药产业占据大约20%的份额。其中,美国辉瑞公司(Pfizer)以1600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全球制药公司艾尔建(Allergan)是制药公司之间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AbbVie)以2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物技术公司Pharmacyclics;紧随其后有加拿大制药公司瓦兰特(Valeant)收购生物制药公司Salix,美国生物制药企业新基制药(Celgene)收购生物制药公司Receptos,英国制药集团希尔(Shire)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Dyax,以及美国制药公司Endo收购仿制药制造商Par等。2016年,大型并购行动持续上演,最为典型的是大型制药企业都在抢购生物技术创业公司获取前景看好的候选药物。


风险持续存在


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吸引力,但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高风险。

盈利周期较长是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到商品化,各个阶段都需通过药政审批程序。因此,一个生物医药品种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从成立到盈利一般也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国外较为成功的生物医药企业从成立到上市平均需要4年,从上市到盈利平均需要7年,盈利之后企业将出现非线性的增长。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研制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研发费用也相应提升,个别项目需要巨额的研发费进行支持,例如个别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就已经超过6亿美金。高技术的时效性又决定了投资需求的连续性,否则极有可能半途夭折。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不可避免地面临资金紧张而导致产业化过程失败的可能性。

然而,生物医药研发在技术环节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很低,例如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同时,随着开放流通经济环境的形成,行业内的竞争加剧,部分产品即使已经投放市场也同样面临着被其他同类产品淘汰的风险。

汤琦(博士,就职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