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凯莱英的工匠精神

  • 在当下正发生翻天巨变的中国医药产业环境中,曾经在混乱无序中也能得到不错发展的“粗放”型企业道路注定已经不再走得通。中国医药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主线凸显、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都正在使得兼具“企业家+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医药企业创业者不可替代的价值被逐渐呈现。


本文首发于E药经理人4月刊封面报道


凯莱英董事长兼CEO洪浩


“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企业家是有共性的。第一,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我们是因为相信才看到,而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第二,我们有担当精神,我们敢冒风险;第三,必须有创新、创造、创意,必须走不同的路。在阿里巴巴做一件事情,我都会问:你有什么办法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做得一模一样,凭什么你做呢?”


2017年10月,云栖大会,“首富”马云断言:企业家和科学家结合,世界才有未来。


当然,这也只是马云的一家之言。我们绝对不能单凭一个企业家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将其所有的言论都奉为至理名言,一如我们也无法单凭一份财报的表现去判定一家公司成功与否——尽管凯莱英,这家致力于全球制药工艺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的国内CDMO龙头企业刚刚交上了一份颇为亮眼的年度报告: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99%至14.2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5.04%至3.41亿元。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当下正发生翻天巨变的中国医药产业环境中,曾经在混乱无序中也能得到不错发展的“粗放”型企业道路注定已经不再走得通。中国医药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主线凸显、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都正在使得兼具“企业家+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医药企业创业者不可替代的价值被逐渐呈现。


而洪浩,正是这样的一位创业者。

1

抓住最重要的点


如果从1995年11月洪浩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成立Asymchem Laboratories开始算起,今年已经是洪浩创业的第二十三个年头。那一年,洪浩39岁。


在此之前,洪浩人生中相当比例的时间都贡献给了校园。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洪浩于1977年考入中国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就读,此后又相继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拿到了有机化学硕士以及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其博士生导师,则是大名鼎鼎的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黄量院士,我国第一个降血压药物“降压灵”、第一个抗病毒合成新药酞丁胺、第一个鉴定的抗肿瘤药物“N-甲酰溶肉瘤素”等药物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而博士毕业后,同当时大多数最优秀的人才一样,洪浩远赴美国,在Georgia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随后到北卡州立大学任助理研究教授一职。而从1992年开始,洪浩在美国Gliatech制药公司,历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任、研发主管,就这样一直到自己创办Asymchem Laboratories。


作为一名科学家,洪浩无疑是合格甚至堪称优秀的。1992年至1994年期间,洪浩连续在《美国化学会志》、《美国有机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了三篇喜树碱合成的论文,这是生物碱的一种,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而洪浩采用的方法,则是利用不对称合成的原理,将原本繁杂的步骤,逐渐缩减到10步、9步,最后减至6步。时至如今,洪浩在在二十余年前关于喜树碱的合成方法及步骤,仍然是迄今为止利用商业化原料全合成喜树碱的最短路线。


事实上,这也正是凯莱英走到今天最为核心的竞争能力体现。关于“不对称合成”这一化学中最难的部分,洪浩本人以及其带领下的凯莱英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连续性反应到生物酶,从孤儿药盐酸沙丙喋呤到他汀类药物,洪浩多年时间内在国内外共申请了70项专利,其中至少有23项与不对称合成(或称手性合成)相关。


而另一个核心竞争力则在于连续性反应的应用。70项专利中,有13项与连续性反应相关,其中还有4项是国际专利。其中,专利“一种大批量连续安全生产重氮甲烷反应器及其工作方法”因为采用了全新设计,使得在安全控制方面具有极高的保障,因此还于2017年12月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凯莱英已经将该连续性重氮甲烷反应设备应用到培南类药物、治疗苯丙酮尿症药物、治疗肿瘤药物、治疗艾滋病药物以及一些重磅药物的关键中间体生产中。


那么,当科学素养遇上企业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火花四溅!


跟客户、跟首席技术官、跟员工……争论随处发生,当然,这种“争论”更多的是一种工作上的交流与探讨,但基于的,还是洪浩本人对于技术的坚持,对于专业的自信。


“我觉得他一定要跟我们都急了,我们才能听得懂。总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为什么总听不懂他说话?”凯莱英首席运营官杨蕊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笑着说。杨蕊同样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科班出身,但仍然时常感觉跟不上老板的思路,聪明,是杨蕊进入公司后对洪浩的第一印象。


“因为每天都能看到他跟大家在项目,或是跟客户沟通,你会感觉到在专业领域里他永远能够迅速抓住最重要的那个点,所以让人心服口服。”


而对于洪浩来说,在专业问题上不让步,是一件极为坚决的事情。“过去我们经常因为这些事情跟客户争论。”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洪浩说,“比如一个项目要求一年产能是25吨,我们安排一个车间,但很可能这个药两年之后就变成50吨,那怎么办?国外客户可能就会要求说,能不能给我新建个楼?我说为什么新建楼?比如说一共是8步反应,我把前6步做连续性反应,后两步受法规影响,还是做传统的批次反应。这样的话收率也上来了,占地面积还减小了。”


同样的“争论”,也发生在对于知识产权的坚持上。到目前为止,凯莱英已经搭建起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平台,如连续反应研发平台、可移动自动化连续反应生产装置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资金以及技术投入之上的,而很多客户则希望能够将合作后的所有成果直接全都拿走,对于洪浩来说,这是原则的事情。“我们一般要保证知识产权,这就是为什么跟国外公司前几年打得比较凶。”

2

让新药提早半年上市


尽管在商业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但扎根在洪浩内心深处的,似乎仍然是科学家的那重身份。从哪里看出来呢?就是对于技术的那种执念,那种在专业领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


“最开始不要说我们自己做了,就连公司美国高级管理人员,都觉得是异想天开。”洪浩说的,是凯莱英目前最为核心的技术:连续性反应。


“其实连续性反应说起来不是个什么新东西,比如所有的是石油裂解都是连续性的。但是有机合成反应还不一样一些,因为每一步都有特异性,所以整体就复杂很多,人员及各方面投入也特别大。”洪浩表示。实际上国外企业开始也都尝试过这种技术,但受限于高昂的使用成本,这种技术对于欧美企业来说更类似于锦上添花。


“过去来讲,一般不到三期临床是不会启动这项技术的,因为它会花很多钱。但到了三期之后,急急忙忙报药,再开发、改路线就来不及了,所以相对来说应用范围比较窄。”


但一直以来就对不对称合成以及连续性反应有深入研究的洪浩则看到了这其中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洪浩也有着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第一是安全。“化学里面有些东西是很凶的,比如重氮甲烷,十毫克扔在桌子上面咱们几个人就全没了,但是通过连续性反应,我们可以用到几十公斤、上百公斤甚至上吨。”洪浩说。


第二点就是占地面积小。洪浩介绍,基本上连续性反应所用的占地面积差不多仅是规模性反应的四分之一,最小的甚至可以到二十分之一。


而凯莱英美国技术管理层之所以认为行不通,除了成本原因之外,实际上考虑的是技术层面的难度。


“最开始我们的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在整个化工工程层面,还涉及到一个搅拌的问题。过去的管道不行,要达到一定的搅拌速率要求以及理想中的搅拌效果,实施起来很困难。但后来发现实际上我们都是被先入为主的观念给误导了。”洪浩最后采用的方式,是将原本的管道改为很细的毛细管,利用液体进入毛细管自身形成的涡流实现搅拌的效果,结果意外的发现搅拌得非常均匀。


也正是因为洪浩在技术层面的坚持,很快凯莱英就因为这一技术的攻关而抢到了一个大单。当时是一家全球著名制药企业的一款核心产品在二期临床时需要找合作商,要求产量是1.7吨,日本的一家公司仅在设备上投资就需要300万美元,并且给出的交付时间是一年。“结果我们用连续性反应,41天就做完了。”因为保证速度和质量,凯莱英抢单成功,直接一个影响是使得这款药的上市提前了半年时间。


科学家的内在,体现在洪浩作为企业家的层面,则表现为其对凯莱英商业逻辑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市场战略方面的稳扎稳打。


2011年6月24日,凯莱英完成总额为3.2亿元的首轮融资,而这是洪浩首次对外释放出部分股份,也是凯莱英资本运作的第一步。而风格绝对谨慎的洪浩如何来安排这笔钱呢?60%用于购买新设备,40%继续投入到研发之中。五年之后,2016年11月8日,凯莱英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共募集资金6.4465亿元,其中,78%的资金制定用于公司研发中心以及生产项目的建设。


正如同跟洪浩本人的交谈一样,你很难从这位已经领导凯莱英走过二十多年的科学家、企业家身上看到一丝浮躁。液液反应、液固反应、不对称合成反应、偶联反应……这些化学领域的专有名词是洪浩口中的高频词组。甚至于就连凯莱英公司的英文名称Asymchem,其中也暗含asymmetric synthesis(指不对称合成)这一英文单词。


而相较于其他公司可能选择的更积极路线,我们也很难在凯莱英与洪浩身上看到类似的一面。尽管产能也一直在扩建,新的生产基地不断落成,但对于洪浩来说,永远是先有订单,后有生产。洪浩可以保证的是,只要有订单过来,就一定能够提供满足生产的条件,但却绝不会为了未知的领域,过早的冒然投资,造成产能的浪费。


这一点,从凯莱英各年度期末反应釜总体积即产能利用情况即可见一斑。从2013年至2016年,凯莱英的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75%至80%之间,对于一家CDMO公司来说,基本已接近满产水平。


而这种稳健的市场战略,同样体现在凯莱英当前对于客户的筛选上。


“我要做的,就是这个东西要有未来商业化的潜力。”洪浩表示。应当说,如果给CMO/CDMO行业下一个定义,从事非cGMP标准触及中间体或合成难度较小的API生产加工服务,是第一阶段的初级竞争者,其赚的是产能转移、降低成本、降低环保压力的钱,那么第二阶段的中级竞争者,则是在满足cGMP标准的前提下,复制下游客户工艺路线,虽然同样赚的是产能转移的钱,但壁垒已经有所提高;而当下的凯莱英,则毫无疑问是第三阶段的高级竞争者。在满足cGMP标准的前提下,其已可以利用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优化传统工艺或提供创新药物工艺研发服务,这也是凯莱英CDMO中“D”的实力体现。


对于现在的凯莱英来说,无他,就是走吧,去赚技术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