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溶瘤病毒之一石二鸟……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间接炎症和直接致癌机制驱动癌发生,其中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54%,HCV(丙型肝炎病毒)病毒感染占31%。肝癌病人进行手术切除癌变的肝脏后,复发的原因多数和术后的病毒感染有关。因此,抑制HCV / HBV感染可以改善HCC临床预后。

近来,多篇研究论文显示溶瘤病毒(OVs)通过感染肿瘤细胞,诱导机体产生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OVS既然可以产生全身性的免疫应答,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抗病毒呢?对于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癌,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是不是更佳呢?

2018年3月,Adel Samson等人研究发现呼肠孤溶瘤病毒(oncolytic orthoreovirus,REO),通过诱导产生I型干扰素(IFN)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和抑制HCV的复制。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减少因感染HCV/HBV导致的肝癌复发,为临床上治疗肝癌及防止其复发提供了治疗参考!

> REO

REOoncolyticorthoreovirus呼肠孤病毒属溶瘤病毒,为无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具有复制的固有倾向性,通过Ras途径激活,裂解肿瘤细胞。多个研究小组证实,呼肠孤病毒诱导的肿瘤细胞裂解可刺激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天然免疫激活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 REO通过诱导机体产生IFN-β,招募NK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研究人员这分别用Huh7 和 Huh7-JFH1两种肝癌细胞接种SCID小鼠,分别单独注射Reo,uv-Reo和PBS,其中uv-Reo为仅含有病毒外壳的假溶瘤病毒。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注射Reo的肿瘤体积显著性缩小,而单独注射Reo的非活性躯壳(uv-Reo),同样可以显著性的缩小瘤体,实验结果说明,REO并非是因为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引起的肿瘤生长抑制,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激活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与 Huh7相比Huh7-JFH1肝癌细胞携带有HCV病毒的复制基因((genotype 2a, JFH-1 isolate) 


研究者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动物体内富集到的肝细胞(hepatocytes)、肝单核细胞(LMCs)及混合的肝脏细胞中,对其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eo都能显著性刺激细胞分泌IFN(干扰素),引起全是的免疫应答。

介于上面的实验结果,可见REO的抗肿瘤作用并非是靠在肿瘤细胞体内的复制来杀伤肿瘤细胞的。那么,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呢?研究者在NK细胞缺失的小鼠肿瘤模型(SCID/Beige-Hub7)中分别注射uv-Reo和PBS,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即,NK细胞可能为Reo的效应细胞。

通过设计并使用IFN抑制剂实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和对照组相比,REO实验组的NK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和REO实验组相比,REO+IFN抑制剂组,NK细胞的比例也显著性下降。也即,REO通过刺激细胞分泌IFN招募并激活NK细胞(CD69)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REO可以有效的激起机体抗HCV免疫

研究者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体内富集肝细胞(Hepatocte),肝单核细胞(LMCs),混合细胞(mixedliver cell)和HCC细胞,将其上清液经过不同的稀释梯度处理后和Huh7-JFH1细胞共培养,发现HCV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了且和浓度呈正相关性,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IFN-β。

随后,研究者建立了 Huh7-JFH1肝癌细胞SCID小鼠模型,将上述富集的细胞培养上清液接种小鼠体内,检测肿瘤细胞中HCV的复制能力,结果显示,实验组(REO)可以有效的抑制 Huh7-JFH1细胞内HCV基因的复制。结合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说明REO通过刺激机体产生IFN(主要是IFN-B)抑制HCV(HBV)的复制。

>>>江湖稳哥的总结<<<


1)呼肠孤溶瘤病毒(oncolytic orthoreovirus,REO),可以诱导机体产生IFN招募NK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同时通过IFN对HCV/HBV的复制进行了有效的抑制。

2)临床上,可以在手术前对患者先进行一次REO的治疗,抑制肿瘤生长和HCV/HBV的复制,再进行手术治疗,将可以整体提高HCC的治愈率和减少复发率。

3)对于由HPV引起的宫颈癌,是否也可以让咱们的REO小哥去搞定它呢?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Samson A, et al. Gut 2018;67:562–573. doi:10.1136/gutjnl-2016-312009

2. Oncolytic viruses: a new class  of immunotherapy drugs.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4, 642–66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