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药品注册是药物研发的最后一环,绝大部分制药企业和药物研发机构都设置注册部门,配备必要的注册申报人员。由于国情和发展水平的不同,与ICH成员国的药品注册申报人员相比,我国的药品注册人员在研发背景、素质、能力和水平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随着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发展完善、健全,药品注册法规、指导原则不断的修订,技术标准逐步趋于国际化,药品注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密型管理模式转变。
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早期立项、研究和开发到上市批准后临床应用直至退市终止),药品注册人员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立于1976 年的美国医疗法规事务学会(RAPS)提出了药品注册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框架模型( 见图1),全面展示了药品注册人员的执业范围。
图1 药品注册人员职业活动范围框架
药品上市之前的药物研发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实施获得有用信息的过程,不论是新药上市,还是仿制药上市,均需经历一定周期的研发过程。此过程需要研发人员和注册人员的共同努力。无论是设计产品及生产工艺的药学研究还是初步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直至获批临床后的临床试验,各种方案的设计、试验的实施、结果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复核、原始记录规范性填写的自查、申报资料的撰写与整理、申请表格填写和申报流程的执行均有注册人员的参与。
那么国际上药品注册人员在药品上市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呢?我们一起看一下:
药品研发项目总是从立项开始,注册人员应在此阶段就参与其中,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注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注册工作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注册人员通过细心、踏实的工作以及观察、总结和提炼,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能给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作为药品注册人员应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关注监管部门发布的警示信息,为研发准备阶段的选题、项目调研、立项论证提供合理化建议。立题目的与依据的撰写是药品注册人员的基本功,药品注册人员与药品监管部门接触最多, 是企业了解和掌握药品监管法规的重要“载体”。因此,药品注册人员承担着药品监管政策法规宣传和咨询任务。在立项前药品注册人员就要为企业的领导和各部门提供药品监管的政策法规信息, 为企业决策做好参谋。
注册人员在研发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项目启动后,注册人员虽然不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但应对研发方案加以了解,并能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因为任何方案和计划的制订均需依据和满足法规要求。注册人员应协助研发人员提升方案计划的严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并参与项目管理过程,对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药物研发过程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到了产品中试、试生产阶段,预防差错发生和防止混淆、降低污染的要求特别迫切,注册人员通过各种记录的检查、物料平衡的核算,确保样品试制、注册批生产过程的合规性。
QbD的理念在研发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注册人员应协助研发人员建立各种控制策略和措施,增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的意识。注册人员应参与药学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通过文件管理和项目管理手段保证药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应了解GLP 和GCP 的要求,保证非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毋容置疑,注册申报是注册人员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将阶段性成果和试验结论递交药品注册监管部门的过程。申报资料的撰写尤其重要,需贯彻GDP(good dossier practice, 良好申报资料撰写规范)的理念,注册人员应对注册法规、流程、文件编写要求非常熟悉,与审评人员立足点和思考方式一致,即保证产品研发结果能支持生产出符合预期用途和质量标准的药品。申请过程中应确保符合程序要求,及时补充相关的资料,审评过程中,注册人员与药品监管注册审评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协调, 并积极咨询,对需要补充资料或补充研究的及时反馈研发负责人员,通过对GRP(good review practice,良好审评规范)的了解关注药物评价的要求与要点,保证产品顺利获批临床或生产。
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是从药物安全性、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等角度对药品价值的再审视,药品注册人员应关注相关信息,为市场人员进行招标、医保等工作提供支持。药品注册批件到期前需进行再注册, 注册人员需关注批件的有效期截止时间,以免影响药品的销售工作。应与质量管理部门及销售部门沟通,准备再注册申报资料并及时递交。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变革,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生产成本降低和质量提高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在产品终止阶段或撤市后,应根据监管要求,对诸如文件记录、样品保存以及后续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与评价及报告等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