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超26亿元,净利润4.76亿元,“核药”龙头赴港首日却“破发”!

港交所IPO“新政”持续发酵,继平安健康医疗科技、药明生物港交所进行交易之后,又一家医药领域的公司登陆港交所“敲钟”上市。中国同辐(01763.HK)在医用放射药品及产品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2017年实现了超26亿元的营业收入及4.76亿元的净利润,但与亮眼经营数据相对应的却是上市首日“破发”的现实,由此看来,实行IPO“新政”的港交所可能未必是医药生物股上市的“人间天堂”。


7月6日,国内“核药”龙头企业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同辐”;股票代码:01763.HK)宣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此前披露的全球发售书显示,中国同辐此次上市共发行7996.87万股,其中约70%为国际发售,约30%为香港公开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每股发行价定在21.6港元,招股引入通程控股、上海医药等作基石投资者,占发售股数约49.1%-50.0%。

 

中国同辐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多方面用途:41.7%(约6.562亿港元)将投资用于在河北省香河及四川省成都市两个头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生产及研发基地;20%(约3.147亿港元)将用于选择性收购;5.9%(约9280万港元)用于在深圳及安徽省桐城市建立新生产设施,以扩充尿素呼气试验药盒及测试仪的产能;4.7%(7400万港币)用于建立时间生产及分销附属公司(鍀标记注射液及氟脱氧葡糖注射液)。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同辐在港交所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境遇。中国同辐7月6日每股开盘价为20港元,收盘价为20.1港元,日内最高价为21.2港元,一天的股价运行都未触达此前设定的发行价。实际上,中国同辐上市首日“破发”似乎早有预兆,据格隆汇报道,7月5日下午,中国同幅交易暗盘小幅高开后震荡破发,盘初股价最大跌幅逾6%,报20.20港元,较发行价跌6.5%。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6日注册成立,是经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批准,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共同出资,以原中国同位素有限公司为平台搭建的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专业化公司,其主要从事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及医用和工业用放射源产品的研究、开放、制造和销售。

 

而与众多打算到港交所上市但还未实现盈利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不同,中国同幅营收和净利润数据都很亮眼,业务规模及盈利的增长也相对稳定:2015年至2017年,中国同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人民币21.52亿元、23.63亿元及26.72亿元,实现的净利润分别约人民币4.10亿元、4.35亿元及4.76亿元。在这样的经营经营背景下,中国同幅却面临上市首日便“破发”,令人实感意外。



◆  ◆  ◆

经营面临诸多风险

 

中国同幅主要针对同位素医疗应用市场,主要包括影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尿素呼气试验测试仪、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及医用放射源产品,而这四部分2017年在中国总体同位素医疗应用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57.2%、32.9%、5.7%及1.6%,而这类产品未来在中国的市场潜力不小。

 

△弗若斯特沙利文对于中国同位素医疗市场增长的预计


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人均同位素医疗应用支出从2013年的39.1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17年的56.5元。而同期在中国,同位素医疗应用的人均支出从2013年的2元增加到了2017年3.2元。由此看来,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同位素医疗应用市场的渗透率低,增长潜力比较大,而中国同幅在这一市场处于龙头地位;同时,中国同幅在资格认证和科学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准入壁垒。

 

弗若斯特沙利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同幅在影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尿素呼气试验测试仪、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及医用放射源产品四个领域分别占据了中国市场40.4%、78%、35%及84.5%的市场份额。截止2017 年底,中国同幅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400 家三级医院、4500 家二级医院及4300 家一级医院。

 

尽管从市场占比和品牌上看,中国同幅都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但也不能忽略其经营上存在的风险因素。

 

中国同幅招股资料指出,其业务自身发展方式、业务地域集中程度等方面面临诸多风险。

 

首先,同位素医疗应用行业的技术持续变革和市场偏好的日益变化会对业务产生不利影响,这要求企业投放更多资源进行研发活动,以提升切合市场需求的能力,而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中国同幅研发方面的开支为4460万元、5870万元及7350万元,研发投入占据营收比例相对偏低。与此同时,研发投入也不一定能转化为经营成果,放射性药品从研发到最终商业化耗时长、不确定性也较大;

 

其次,中国同幅对于技术服务推广商的营销推广服务相当依赖,其委聘了150名技术服务推广商,2017年自有销售人员、技术推广服务商及分销商销售渠道分别贡献36.7%、 58.7%、3.9%的总收入,外聘的第三方服务商在渠道上占了大头。

 

最后,由于中国同幅客户主要包括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及分销商,资金流动上会存在压力风险,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同幅应收账款及票据规模达到了5.07亿元,其中1年内未清偿的有13.53亿元、1至2年未还清的有1.18亿元、2至于3年未还清的有2250万元,超过3年的有1390万元。

 

◆  ◆  ◆

生物医药企业港股“破发”非个案


港交所实行IPO“新政”,众多生物医药企业选择到港交所上市,而上市后企业出现“破发”并非个案。港股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新上市编号:01833、简称平安好医生)上市第二天便大跌10%,跌破发行价54.8港元,之后也数次遭遇“破发”情况。

 

港交所IPO“新政”虽然在盈利等方面对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放宽了限制,但是市场对港交所仍然有所顾虑。“香港只有不到20位专门从事该生物医药行业的经验丰富的上市专家。”而生科企业属高风险投资,对投资人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不足可能将对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一点也从近期上市港股的生物医药企业出现“破发”情况能有所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与国内的交易所不同,新股上市流程相对市场化,“破发”等现象的出现也可能只是市场态度的反应。


此前,针对近期香港上市的新股频频破发的现象,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曾表示,新股破发仍然反映市场正常的买卖关系。“香港市场是一个大海市场,连接全球资金,因此只要有很好的估值,很好的公司,钱是不愁的,我们不是有限的池子,近期新股的破发这都是二级市场价格的变化,对于价格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两方——供应方和需求方互相博弈出来的价格,所以它仍然反映了市场正常的买卖关系。”



关于煜森资本

煜森资本成立于2016年,聚焦国际先进的生物医学科技,旨在打造一流的医疗健康创业和投融资平台。核心团队由一批业内资深企业家、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组成,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理、创业、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并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煜森资本核心业务,包括天使投资、共同创业、财务顾问和专项投资基金四大板块。煜森资本秉承“投资并与企业共成长”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推动和协助企业共同发展,与投资和服务的企业携手构建中国医疗健康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