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风投和私募资金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在多个领域均创下了历年来的记录。其实中国资本的“买买买”热情从2017年就已经为人所关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7年,中国风投和私募对海外生物医疗类公司的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35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四年前仅为5亿美元。美国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去年募资大约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中国投资者参与了大约三分之一。
投资狂热原因之一——与本土的生物医药公司的估值泡沫有关
今年5月,腾盛博药宣布完成2.6亿美元早期融资,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洪志博士是全球传染病领域权威之一,曾在先灵葆雅、Valeant、GSK等跨国药企任职,在创办腾盛博药前是葛兰素史克抗感染疾病领域全球研发资深副总裁。
洪志告诉路透社,“有人告诉我,只要你自己创业,不会有任何融资难题。此前我还没有这种感觉,当我真正这样做的时候,整个过程让人难以置信。”今年5月,腾盛博药完成2.6亿美元早期融资。
启明创投负责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主管合伙人梁颖宇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有些中国公司甚至还没有开始临床试验就能获得超过4亿美元的投资条款,“我觉得这太疯狂了。”
在中国最近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高估值泡沫下,投资人开始在美国寻求更好的回报。一些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和资金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生命科学公司的基金。路透社列举了几个知名的基金,包括通和毓承、高瓴资本、蓝池资本(阿里高管成立的家族办公室,专门打理阿里巴巴高管们的个人资产)。
今年5月,跨境生命科技投资平台汇桥资本集团 (Ally Bridge Group) 宣布,完成对美国生物科技公司Grail3亿美元C轮融资的领投。
不少外媒认为,中国资本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兴趣也得益于政府的鼓励。“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投资狂热原因之二——希望能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
汇桥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凡:“在前沿创新,原创性和知识产权方面,美国公司通常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将致力于把我们在海外投资的一些技术带回中国”。
路透社称,来自中国的现金流入已经夸大了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融资规模和筹资速度。类似腾盛博药或再鼎医药这样依赖许可协议拿到新药在中国开发和销售权益的公司 ,非常乐意支付溢价去购买海外管线资产。梁颖宇表示,“中国的兴趣使得美国药企的许可协议预付款从三年前的100万美元或500万美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万美元。”
虽然外部环境对生物医药投资并不友好——比如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愈发严格;港交所新政下上市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表现低迷——但中国生物技术投资依然逆风上升。全球知名投资人、奥博亚洲(OrbiMed Asia)资深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健认为,“对中国资本而言,寻找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机会很有意义,特别是因为许多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质量和产品管线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国同行。”
中国资本的海外爆买之路存隐患!
首先当然是逐步升级的贸易战。未来美国政府会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更加谨慎,这一谨慎是否会蔓延到生物医药领域尚未可知。今年8月美国通过的一项新法律扩大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管辖范围,该委员会审查外国投资是否存在潜在的国家安全问题。 未来这一委员会要在更广泛的范围优先保护美国的新兴技术,这其中就包括遗传信息等生物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