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的季节里,美中药协迎来了2018年第26届年会。本次年会邀请到七十余位中外医药行业著名专家发表演讲,吸引四十多家企业,近千人参加。为期两天的大会在两个主会场和十个分会场中分别进行,内容涵盖从投资创业到研发临床等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由于多个分会平行进行,许多参会者表示难以取舍,留下些许遗憾。 为了大家能更多地从年会中获益,我们SAPA宣传团队深入到每一个分会场, 用心记下了每个会场的精彩之处,为大家整理出了这个系列报道。同时参加过这些分会的朋友们也可借此报道“温故而知新”。
第三篇系列报道里,为您带来商业发展方向三个分会的精彩内容:CEO论坛,商务拓展与对外合作论坛,商业化和市场准入。
分会场F:
CEO论坛 - 跳出医药行业的固有思维
本次CEO论坛邀请了10位来自中美两国医药工业界的CEO来分享了他们的创业故事与从业经验,并且围绕医药行业现今与未来的挑战和机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SAPA会长沈小乐发表开场演说
主持人引导着嘉宾们探讨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论坛上,各位CEO嘉宾对在中国研发医药产品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uraCap Pharmaceutical 的创始人兼CEO郭大海认为中国在产品发展上正紧跟着美国的脚步。而在软实力上,中国的医药行业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提高,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然后,北京InnoCare Pharma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Dr. Jasmine Cui 提出中国医药行业在10年内发展的非常迅速,并且中国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提供合适的病人参加临床试验。但同时,医院在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方面需要更留心去改善。上海Medicilon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陈春麟则表示中国在GLP实验的质量把关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来自IONOVA的CEO 孙勇奎说他在2000-2006年期间看到中国开始进行医药方面的创新,到现在为止中国出台了很多支持与鼓励医药研发的政策,政策的鼓励对于医药发展来说是十分利好的消息。

来自绿叶集团的万里博士与演讲嘉宾互动
对于准备创业的职业人士来说,如何筹集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场的嘉宾大多有创立公司的经验,他们分享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一些建议。有几个嘉宾都提出避免使用家庭资金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因为在创业初期风险很大,使用家庭资金将有很大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北京 SunTech Cloud LLC 的创立人Leon Sun 认为创业者必须对项目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计划,还要清楚评价项目哪个部分可能会导致失败。然后他们还探讨了现今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自Legend Biotech Corporation的CEO 许远博士提出要不仅关注公司的发展,也要为员工提供未来发展的空间,鼓励员工公平良性的竞争,创造一个包容、透明、公开的工作环境。
然后,关于未来有兴趣进入的医药领域,这些CEO嘉宾们分别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们提出了基因治疗将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还有如何利用精准医疗去找到最合适患者的治疗方式等等。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积极与嘉宾们互动请教。嘉宾还深入地讨论了现今中美贸易对医药行业的影响等热门话题。

CEO论坛10位嘉宾们和各位SAPA主持人合影
分会场G:
医药商务拓展与对外合作论坛
本次分会场会议邀请到跨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重量级商业发展领军人物,专门从事跨境商业发展的法律专家,以及专注于中国生物制药的独立投资者来讨论当前商务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趋势,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来自默克的Michele Li博士正在演讲
首先,来自默克公司业务发展副总裁Michele Li博士回顾了生物制药行业目前的商业拓展的全景,强调该行业最近处于高度活跃状态。然后,她强调了在当前大好形势下做商务拓展的巨大风险,并阐述了默克公司为应对这些挑战的独特解决方案。她着重描述了最近默克(Merck)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重磅药物Keytruda (默克)与 Lynparza(阿斯利康)83亿美元成功交易的案例。她的团队用了仅仅9周就成功完成这个巨无霸级别的商务项目。她总结说,这一惊人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默克和阿斯利康的两位首席执行官的“特殊关照”。Dr. Li提到公司的两位总裁在谈判期间每周都直接的通信。这种至上而下的支持是该项目能够如此快速成功的关键。

来自新基公司的Qun Lu博士正在演讲
然后,来自新基公司药物科学与技术部门的执行总监Qun Lu博士阐述了业务发展中经常被忽视的方面:关于候选资产的化学制造和控制(CMC)的评估。她首先描述了Celgene对小分子,生物制剂和细胞疗法的重视,以及CMC在这些领域商务拓展中的重要性。她详细描述了一个最近由她的团队处理的CMC案例。 在该案例中,Celgene从一生物技术公司获得了一个临床3期的药物。该临床3期药物的CMC由20个不同的CMC供应商承担,并且这20个供应商使用10个不同的平台技术。更具挑战性的是,20个CMC供应商中没有一个是Celgene的首选供应商,因此他们的技术标准可能不符合新基公司的内部标准。Dr.LU对商务拓展人员的最终建议是:在商务拓展立项之初,你就应该让让你的CMC人员坐上谈判桌,这样他们可以尽早开始甄别并且解决潜在的CMC问题。
之后,来自于创立了两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独立生物技术投资人Brad Loncar先生发表演讲。Loncar先生于2015年首先在纳斯达克挂牌了癌症免疫疗法ETF(NASDAQ: CNCR)又在近日推出了中国生物制药ETF(NASDAQ:CHNA)。Loncar先生分享了他对于当前生物技术股票市场以及近期中国生物制药业繁荣景象的深刻见解。Loncar先生首先对生物技术股票在整体市场上的表现以及短期内的波动性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分析。然后,他强调了推动当前中国生物技术投资热潮的4个要素:政府支持,药物审批监管改革,行业悉心接受颠覆性新技术,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对生物技术公司上市的有利政策。在这些强劲顺风的推动下,他相信未来几年中国生物制药投资者将有巨大的机会。他还指出香港生物技术投资市场缺乏训练有素的分析师,最后总结了生物技术公司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或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分别的优势与劣势。

郑利华律师正在阐述最近美国一些新法案对跨境商务的影响
最后,跨境商业律师郑利华博士针对最近美国新的法律条文对于中美跨境商务拓展的影响。他首先通过最近的一些跨境的案例的分析来总结当前的跨境交易的趋势。他指出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现可以直接从美国的学术机构获得技术,可以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或主要制药公司获得临床阶段资产的许可,甚至还将可以把中国公司的资产许可卖给美国公司。交易方式可以是知识产权的买入或卖出,成为制药公司的合同开发和制造服务商(CDMO),也可以是通过风险资本投资对意向公司注资。郑律师特别强调了美国在2018年颁布的 “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FIRRMA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执行,因而CFIUS有权监管,监督甚至终止生物医药领域的跨境投资活动。郑博士随后深入探讨了FIRRMA法律上的条款细节,指出这些条款细节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以及投资者与美国公司进行商业洽谈的游戏规则。最后,郑博士还忠告中国公司和投资者要特别注意他们打算购买的知识产权的或者专利的法律保护文件的细节。他强调了严格并且完善的专利保护对于知识产权产品的重要性。

七位商务拓展领军人物畅谈跨境交易的机遇与挑战
在小组讨论中,唐伟敏博士(I-MAB执行副总裁),Kevin Huang博士(药明生物制品公司战略与发展负责人)与之前的的四位演讲人一起对当前跨境商务拓展的大趋势,挑战,以及机遇展开一场畅所欲言的对话。观众对讨论表现出如此高涨的兴趣,以至于许多人在会议结束后与专家小组成员继续讨论,久久不愿离去。

医药商务论坛嘉宾们和SAPA主持人合影
分会场I:
商业化和市场准入
Merck的Don Yin博士介绍了如何在基于价值的医疗健康体系里面如和成功推出药物产品。他提出随着健康里医疗费用的增长带来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支付性的挑战。同时他也指出了市场接入中的4大障碍。他在报告中也介绍了 value based healthcare system, 他指出临床和经济价值是能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新产品的选择和开发中,在前期以及整个过程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来自Merck的Don Yin博士
Emmie Fan 主要以个人经历为背景,介绍商业化过程中的“神话”, 她先介绍了一个产品在life science工业中的漫长的商业化进程,以及每个过程中侧重点都在哪里。利用自己公司的案例做了简单的案例分析。最后从她自身的经历出发给参会人员介绍如何从R&D行业转到commercial role。

来自Avotres Inc.的Emmie Fan
Bob Ai则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Marketing。 Bob很惊奇的发现很少有投资人讲这个问题。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提出投资人看市场营销的角度,并且也给CEO提出了一些建议。Bob也提到其实市场营销虽然是一个在投资人不是很经常讨论的话题但一个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团队是对每个投资人特别是侧重后期的投资人来说都是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来自 Solebury Trout 公司的Dr. Bob Ai
在小组讨论中,参与者和 Don,Emmie以及Bob 就如何从R&D从业者转到投资或者市场营销行业有热烈的讨论。Emmie指出,可以从做sales出发,最后转到市场营销,或者从跟quantitative marketing 相关的一些方面着手。 Bob Ai 建议先从做志愿者入手,了解投资工作后,再决定要不要转行,同时如志愿者做的好的话,可以得到推荐,这也将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商业化和市场准入嘉宾们和SAPA主持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