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礼市值腰斩背后

1545976606.jpg

2018年8月1日,歌礼制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歌礼制药董事长吴劲梓敲响开市大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歌礼作为首家上市的无营收生物科技公司,希望能借‘1672’这个上市代码的好兆头带来歌礼效应,给后续上市公司开个好头。”歌礼制药创始人吴劲梓在2018年9月初这样告诉财新记者,“1672”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年份。

 

这家渴望“苹果砸头上”好运的生物制药公司,8月1日敲钟当日收跌14%,14港元/股的发行价在13个交易日内腰斩,跌至7港元/股附近,此后长期盘桓于这一价位。其间公司并无任何利空消息,恒生指数跌幅为3.98%。

 

吴劲梓称,港交所为迎接同股不同权公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特意定制了直径2米的新锣,“我是第二个敲的,雷军是第一个”。

 

而歌礼之后,赴港敲锣的中国内地创新生物医药公司似乎都没有逃过“歌礼效应”,华领医药、百济神州都快速破发,跌幅从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等,直到信达生物11月上市才解开破发魔咒……

 

“歌礼效应”

 

歌礼成立于2013年,2015年11月获高盛、汇桥资本5500万美元融资,当时估值3.5亿美元(约26亿港元)。2016年12月获得天士力(600535.SH )、前海股权投资基金、汇桥资本8500万美元融资,估值上涨至7.38亿美元,超过50亿港元。

 

在2018年年初港交所为市场新政策公开咨询时,几乎所有香港投行的健康团队都在扩张。歌礼生物准备上市时,市场情绪高涨。以发行价计算,歌礼上市时市值达到160亿港元,远超市场平均水平,且是其Pre-IPO融资估值的3倍。纳斯达克共有113家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据财新记者统计,目前仅有前五分之一的公司市值超过20亿美元(约160亿港元)。

 

深度参与此轮港股生物科技IPO的投资人士认为,“吴劲梓作为CEO参与公司上市,缺乏定价经验”……

 

歌礼还有什么?

 

歌礼市值的腰斩,一方面源自其过于乐观的市场定价,更重要的是其面临的竞争格局。

 

歌礼围绕病毒类药物展开研发,包括研发针对HCV(丙型肝炎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创新药,目前共有四款核心在研药物。其中治疗丙肝的药物戈诺卫(达诺瑞韦)是惟一一款上市产品,于6月8日在国内销售。戈诺卫能治愈丙肝,不过需要配合每周注射一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并每日口服利巴韦林,这意味着患者需要每周前往医院进行皮下注射,增加其负担,此外干扰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强,患者耐受性差。

 

就在戈诺卫上市前一周,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吉利德的第三代丙肝药物丙通沙,获批进入中国市场。戈诺卫和丙通沙在治愈率、时间和价格上相比,均无明显优势……

 

“保护窗口”渐逝

 

在药物研发上并无明显优势的中国创新药企,过去多年非常看重审批的时间窗口。

 

此前,中国进口药物审批周期长,为本土企业带来相对宽松的发展期,这也是投资机构看好包括歌礼在内诸多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原因。

 

在2016年药审提速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葛兰素史克的宫颈癌疫苗希瑞适,2006年在国际市场获批,历时十年才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产品获批仅仅走完上市一半的路程,这款药物最终在2017年在中国上市。

 

若药审政策不变,吉利德的产品将在2022年或更晚进入中国。而此前歌礼的产品将成国内760万存量患者的主要选择,这种假设正是早期投资者看好歌礼的依据。

 

但政策在2015年8月18日发生变化,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工作整体进入加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