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药明康德连续对行业数十位从事创新药研发的行业领袖进行了多个系列专访,听他们分享了关于中国医药创新生态、投融资,临床试验能力以及罕见病等领域的洞见与展望。在今天的这篇盘点中,我们将摘录部分行业专家们的专访精华。他们的目光聚焦之处,正是通往未来的方向。
畅想中国医药创新未来,他们这么说!
“畅想产业4.0时代的格局,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全面走向世界,让生物医药研发走出国门,扎根生物医药的中心,并打造自身的生产和市场推广链条,从而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使中国“智造”的创新药在全球TOP 100榜上实现零的突破。” ——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博士
“十年后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将出现这三个标志性事件:一是“航母级”生物医药企业将出现。二是从“海归”到“归海”。过去大量海归回国创业,十年后‘归海’意味着这一批人创立的公司将会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从中国走向世界。三是本土人才和本土原创新药的大批产生。”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博士
“相信未来5-10年,我们国家一定会有十几款生物新药问世,这将在我国医药研发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且我相信其中会有几个成为世界级的重磅药品,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水平真的太优秀了,接下来如果加强我们的临床试验水平和生产能力,那么医药创新的前景是大有可为。”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吴晓滨博士
“未来5-8年肯定会有一些中国走向国际的生物技术公司诞生。我更希望看到有中国本土走出来的创新药将不仅在中国市场,也会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上市,我对这个趋势是深信不疑的。” ——迪哲医药CEO张小林博士
“我相信未来的5年将是中国医药创新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衷心期待在政策支持、医疗需求和人才集聚等多个有利因素的支持下,中国医药行业能够在创新方面夯实基础,为进入世界市场做好准备。” ——优瑞科创始人兼CEO刘诚博士
“目前国内涌现了非常多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但真正完成产品研发走到商业化阶段的屈指可数。创业者们多数都是科学家出身,做研发非常在行,但商业化的经验相对欠缺很多。因此,对于很多海归创业企业而言,商业化阶段的挑战也许更大。” ——歌礼董事长吴劲梓博士
“呋喹替尼已在开发成本和时间上从中获益,调动研发积极性,鼓励研发创新,助力提高研发实力,MAH制度试点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通过MAH制度申报上市的自主原研新药,使中国患者获益。” ——和记黄埔医药资深副总裁吴振平博士
ICH时代下,中国临床试验能力如何发展?
“我相信中国加入ICH后会促进整个行业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水平提升,只有国与国之间互相认可彼此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数据才能在多国之间流通,并促进中国首批原创药物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博士
“从长期来看,中国CFDA加入ICH可以有效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临床数据可以对接之后,一方面可以使中国病人尽快享受全球药物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也将加快中国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速度,推动国内药企国际化。” ——和铂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王劲松博士
“中国加入ICH,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信号。随着我们对国际接轨,标准整个提高,外界对中国的临床试验水平有更多的了解和信任,对于像索元临床试验大量在中国入组的公司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内更多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中心落地,我们可以把更多临床项目放在国内。” ——索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罗文博士
论道中国医药投资下一站
“未来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会出现一些新模式,除了关注创新,也会考虑并购。国内有些公司缺乏创新研发能力,但拥有完善的销售体系,目前不被投资人认可。如果能够通过并购,与我们的一大批创新药放在一起,会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通和毓承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 陈连勇博士
“医疗投资已经进入3.0时代,投资人需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资源整合,更要提供专业的投顾服务,投顾服务是3.0时代的一个主要的特征,也是未来7到10年会产生最专业基金的重要趋势之一。” ——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博士
“一个健康的生态圈需要个体的茁壮成长和物种的互补及多样性。港交所将二级市场的资金灌溉到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将帮助生物技术龙头企业高速成长,帮助一级市场基金实现回报,用以投资更多生物技术企业,促进生态圈的繁荣发展。” ——元明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俞天宁博士
“随着医药监管的推进,内地与香港两地市场会更好地互相促进,从而推进医药上市的热情和上市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融资和转型升级。我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春天,产业规模、政策接轨、人才储备、再加上资本市场的窗口。”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
凝聚力量,解决罕见病挑战
“无论是罕见病还是常见病,每个病人都遭受疾病的折磨,因此每个病人都应该得到关爱和治疗,我们要对罕见病患者倾注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 许田教授
“罕见病治疗探索不是小众问题,未来可能惠及更多的疾病患者。罕见病不是单纯的医学名词,而是医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概念,包含的问题极其复杂。面对这一巨大挑战,任何一方孤军奋战都可能是以卵击石,所以必须多方协作。” ——中日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红博士
“今年发布的首个中国罕见病目录,包含121种罕见病。这是中国孤儿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预计,包括审评、医保在内的相关政策会陆续出台,为中国孤儿药发展提供一片新天地。创新孤儿药研发需要时间,预计未来5年总体依然是个积累阶段,少数已在孤儿药领域耕耘多年的企业会取得亮丽的成果,全面开花结果尚需更长期的努力。” ——徳益阳光董事长兼总裁刘宏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