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生态,意见领袖们怎么看?

3月6日上午的药明康德健康产业论坛上,高盛亚太地区(除日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贺启新先生和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博士之间的一场焦点对话,让我们从资本市场的视角,了解创新医疗生态系统。亚太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创新的步伐让人振奋,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生物技术产业需要长期和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一场深度对话中,两位亚太地区顶级意见领袖回溯了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驱动,也探讨了IPO浪潮在当下对于新锐公司的意义。


1552015746(1).jpg


主持人:

吴亦兵博士,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


嘉宾:

贺启新先生,高盛亚太地区(除日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吴亦兵博士:首先很高兴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嘉宾贺启新先生。过去六年他担任高盛亚太区总裁,在此之前他一直在高盛全球医疗卫生业务部。我们非常荣幸能邀请到他。


1552015778(1).jpg

吴亦兵博士,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


贺启新先生谢谢!过去的六年我一直在管理高盛亚太地区,医疗卫生是我最喜欢的领域。今天,我想把9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得到的经验教训和大家分享一二。


过去20年我们的医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多年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刚刚出现,而现在我们有基因疗法、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各种领先的技术,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科学家、企业家、政府监管层都在积极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不能和90年代的历史相提并论。


科技型企业真正盈利前,都存在持续烧钱的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资本市场有一个“赢者通吃”的观点,所以资本市场要求企业快速增长,很少看企业的盈利情况。但是医疗行业却不能这么做,因为如果不盈利,临床试验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所以说卫生体系对资本市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长期的投资。


90年代我刚刚加入高盛,所有的投资人都不看好生物医药,她们觉得这个行业还在持续烧钱,华尔街的人也不看好,那时他们对互联网公司“.com”特别热衷,现在我们都知道因特网泡沫在2000年破裂,市场环境的恶化也导致生物技术企业在当时几乎没有IPO。这是第一个教训。


资本市场的生态系统是先有风险投资,再到A轮,B轮,C轮……最终IPO。如果IPO市场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风险投资会变得紧张,不愿意投资,或者投资的话也非常小心,项目的规模变得比较小,而且总值也比较低。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可以看到中国过去20年创新是新常态,我们不会回到80,90年代的情况了。如果说要给新人一些经验的话,就是一旦创业就有很多地方要花钱,所以要保守管理好现金流。这是我这25年学到的另一个教训。


另外,我想谈一下平时不常提的并购(M&A)。并购对于资本生态系统非常关键。我记得1999年,发生过一起20亿美元的并购,一家知名大型药企并购了一家做第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公司。


因此我认为1999年可以算是生物科技行业并购历史的开始。生物科技并购在西方也只不过20年历史。但是并购极大地改变了资本市场的行为。现在并购已经很常见了。最近刚刚发生的并购事件金额超过了50亿美元。所以说并购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同时也反映出医疗行业正在趋于成熟,并购和战略投资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我们在会议第一天听到了很多的技术,但是我们也需要对于资本市场表示尊重。


1552015811(1).jpg

贺启新先生,高盛亚太地区(除日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吴亦兵博士:非常棒的观点。如果回看美国的90年代,我们会发现有繁荣和萧条周期。生物技术行业是跟随科技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繁荣与萧条周期可能更极端或更紧凑,特别是在中国。中国过去的八年里,资本市场大概经历了三个周期。我的问题是,您认为目前的亚洲,生物技术正处于什么阶段的融资周期?


贺启新先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我想补充一点,并购市场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繁荣,但这是未来十年值得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还有一些结构性障碍需要克服。现在,医疗行业变得更加全球化。例如我们在上海或者深圳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分子,它可能不会停留在上海或深圳,因为我们有全球的机遇。如去年欧美的医疗保健行业并购市场超过3000亿美元,关注技术的投资者相信两个机会:一个是IPO,另一个是并购。如果各个阶段的投资者相信他们有一个潜在的退出机会,那么投资意愿会非常高。如果我们只看中国,目前的发展受益于近20年科学技术的飞跃,这不是一种局部的现象。在中国,我们可以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地研究CAR-T,PD-1。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现阶段的中国跟90年代的美国相比较,毕竟现在的科技已经非常先进。


我昨天听了一个专题之后,对十年后中国成为医疗保健领域的创新领导者充满信心。我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机会,但是该行业的并购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还可能需要克服各方面发展差距,以及更多的周期性问题。


吴亦兵博士:我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监管方面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过去三到五年真正推动了创新。作为投资者,我们也看到了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我们投资组合的公司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建议?


贺启新先生:我认为人才问题是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在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外国人就业。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存在。未满足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但是如果看供给侧,会发现研发方面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在未来会快速增长。中国人才供给受益于两方面:不仅有从本土培养的人才,还有很多有才华的海归人才。这是医疗保健行业很好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在供求两侧都存在很大的机会。我们看到投资增加,看到投资者热情比2、3年前明显增长。中国有大量的在校生资源,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疾病患者基数众多,带来了巨大未竟医疗需求。加上人口老龄化,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形成,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所有这些趋势都对于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有利。我认为在未来,不仅是人才,包括科学和技术等也都会汇聚到中国


吴亦兵博士谢谢您的分享。我想提最后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中国投资者与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医药创新者目光主要聚焦于本土市场,您是否认为未来他们会更多地跨越国界、放眼全球?


贺启新先生企业制定运营计划的起点,需要有充足的资本支持、稳妥的融资计划,可能还需要有与大型国际制药企业合作的机制。我曾经遇到中国一些生物医药新锐企业,谈到早期融资、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在过去,新锐企业在初创阶段或者尚未盈利阶段获得IPO上市,仍然是凤毛麟角,所以多数企业还是渴望能够获得大型资本的投资,或者与大型药企进行战略合作。因此,我希望未来国际资本市场能够对新锐企业保持开放。


不过自去年4月30日港交所新规实施后,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家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所以到香港或者国外上市,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型企业融资和走向国际的全新选择,而IPO本身也会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市场,为它们提供更多投资与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