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肺癌靶向研究 国产创新药正快步前进

“近几年国产抗癌好药纷纷涌现,第三代靶向抗肺癌新药也已在审批,期待它能为国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核心成员吴一龙如是感慨道。


3月10日,数百位国内外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西子湖畔,就全球肺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探讨。


在我国癌症致死率排行榜中,肺癌是“头号杀手”。据国家肺癌中心今年1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随着全球精准医疗的发展,肺癌治疗从传统化疗迈向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新阶段,为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


对于肺癌靶向治疗,大量患者在服用第一代药物若干年后,有新的耐药突变产生,急需新一代靶向药物进行补救。浙江艾森药业创始人徐晓博士说,2011年,全球第三代抗肺癌靶向药的研发刚起步,艾森锁定目标后凭借自主研发,筛选出了全新的化学结构,和国外创新药已“并跑”数年。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尤其在国家重大专项10年以来的支持下,一些创新药企争相涌现。同时,新药审评等相关机制的不断优化,已促成了首个国产EGFR靶向新药埃克替尼、国产PD-1肿瘤免疫药物的问世。


“艾森药业的新药研发,我们进行了后期参与,临床效果很不错。但国产创新药真正令老百姓获益,通常需要三方面的合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主任卢铀认为,药企对药品机制疗效的发现及研发进度,国家对药品的整体推进将有效促进新药的问世。但不可忽视的是,还需广大的临床一线的医生对新药有足够认知,才能对患者形成有效引导。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看来,在肺癌领域的药物临床试验,国内学者刊登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成果很多,对世界肺癌治疗的智慧贡献并不逊色。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迎头赶上,导致完全原创的新药太少。此外,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也须进一步推进,以实现精细化的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常建华现场表示,研发自主创新药的同时,对肿瘤的治疗还须加强“抑制”,即从源头上降低公众的发病率。一些发达国家已施行“控烟”20多年,使得其肺癌发病率持续下降。要达到类似的效果,既需要政府管理,也需要学术团体的宣传普及等,通过各社会力量的合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患病人数。


“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漫长而艰辛,凭各界力量,国产抗肿瘤药物也能不逊于世界领先水准。”徐晓表示,国内患者巨大的需求,及大量世界级的研究者陆续带来的科研资源,将对国产创新药物的开发起到关键作用,我们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