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纯:投资人更要具备能为企业赋能的系统性能力

投资人更要具备能为企业赋能的系统性能力



生物医药太复杂且永无止境,可以说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但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学习,也要能找到真正的行业资深专家来共同探讨。投资人,要有从研发、生产、销售、管理、政策、资本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判断和风险认识能力,更要具备能为企业赋能的系统性能力。对于医药,我非常喜欢乔布斯的格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李克纯



微信图片_20190820110000.jpg

Healthib俱乐部 专家访谈

李克纯  元明资本


李克纯先生,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专家成员,投资学院导师,将在中国药科大学-茗嘉资本创新药投资精英培训班中授课。今日,我们有幸对李先生就目前的医药发展现状,创新药的研发及上下游产业链及国内CRO公司的发展及未来趋势等进行了一次访谈。


Q1  您是一个富于挑战的人,从外贸到科研,到管理,到创业,最后又到投资,您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吗?


我从华西药学院毕业后开始做医药国际贸易。在此过程中发现医药行业国内外差距巨大,尤其是新药研发领域,所以希望去国外求学,学习国外医药行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1994年,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开始读博士时,我在Wyeth(惠氏)找到一份医药研究的工作,能够进入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历练,是我一直期望的事情。于是,我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选择进入美国医药界。之后,我加入波士顿Eisai(卫材)研究院并从事了10年的研发工作。在此期间创立了美中药协的第一个分会(SAPA-NE),同时完成了柏森(Babson)的MBA;后来美国上市公司凯瑞生化(Chiral Quest Inc.)派我回来做中国的总经理。


我们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之前,融资了1800万美金和1.2亿元人民币,且完成了对美国母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然后创立了凯瑞斯德(苏州)有限公司。2013 年开始从事医药投资,加入名信资本,创立煜森资本,之后加盟元明资本。


Q2  过去相当长时间的医药研发和创业经历对您之后在投资领域有什么帮助?


我从事研发期间,有幸参与了卫材公司的全球最复杂的62步合成的抗癌新药艾日布林(Eribulin)的研发, 特别是完整地参与了35步合成抗败血症症新药E5534从临床前到临床III期的研发工作,包括中试、试生产(Pilot Plant)、QC、QA等工作。后来回国做医药企业管理,又创立凯瑞斯德等,之后再进入医药投资领域,基本算完整的走过一个“药的全部阶段”,对创新药研发上下游产业链相对有较深理解


正是由于比较了解新药研发流程,同时又有管理经验,因此在评估投资标的时,可以从技术、团队、商业模式、未来退出等各个角度综合评估被投标的的风险和优势,能比较全面的控制风险,使投资利益最大化。


Q3  从药物发现到临床的整个阶段,您觉得从投资角度来看哪一个阶段更具价值?


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也都伴随着风险。不同的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投资理念,制订投资策略,选择适合的投资标的和阶段进行投资。投资人大致分为天使、VC、PE,每一类投资人有自己的投资偏好。


例如有些VC具有非常强的新药研发领域的专业经验,喜欢投资早、中期项目,认为高风险高回报,例如一个靶点筛选出先导化合物,然后进入临床前研究,虽然离上市还有很长的路,但这些机构认为这个阶段就是很有价值的;PE机构投资理念相对保守一点,乐意投资临床后期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回报率相对偏低,但PE的投资金额大,因此利润还是很高。当然临床阶段的产品,包括到达临床III期的,也同样存在风险。


总之,新药研发的每个阶段都有投资价值,也都存在风险,谁也不敢保证一个新药就能一定成功。投资人,要有从研发、生产、销售、政策、资本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一定风险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系统性能力。


Q4  一般一个药物有多少概率到临床III期?


一般来说一个新药从I期到临床III期到上市,全球大约10%的成功率;中国批准临床到批准上市的比例更低,不到5%;近10年,中国申请临床的批准率88%左右,从申请临床到最终批准上市的数量对比看,不到1%。


Q5  为什么如此低的成功率依然有很多人前赴后继?


因为创新药如果重磅产品研发成功,利润回报太大了。例如立普妥,辉瑞公司开发的心血管降血脂的治疗药物,上市后就达到了130亿美金的年销售峰值, 艾伯维公司开发的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药阿达木单抗,去年销售达190亿美金。虽然平均一个新药要耗时十几年,20多亿美金的研发费用,但新药获批后会带来巨大的利润。


重要的是国外的资本市场也对没有销售、没有利润、大量烧钱的新药研发有比较成熟的价值认可。非常可喜的是香港和科创板也开始对这类公司开放,这对从事新药研发、创业和投资是巨大的利好。即使新药研发有较多的风险,但只要对科学、行业有深度的了解,成功率相对会高一些。对我们这样一直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如果能够帮助科学家创立公司,成功开发出对患者更好的新药,不仅为人类造福,同时也能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这应该也是所有医药人的出发点和终点。


Q6  您在医药行业这么多年,您对目前中国的医药市场怎么看,国内外的医药市场有哪些差距?


全球畅销药物以创新的生物大分子、小分子药物为主,包括First-in-Class,Best-in-Class,而我国过去基本以低端仿制药和辅助用药me-too,me-better为主,缺乏先进治疗手段和高附加值产品,国内研发人才缺乏, 高端研发设备、耗材基本全是国外的,国内的最新信息交流滞后,总体来讲,国内外差距还是很大,且在国外大公司几乎拿出20%的销售额来做新药研发,国内资金投放实力远远不及。


近年来,国内的创新药公司发展很快,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大量的海归回国,资本市场的驱动。中国开发的创新药、创新制剂、创新器械,不仅是立足中国市场,还要瞄准美国和全球市场。中国目前阶段是创业的乐土。


Q7  请您分享一下您的投资理念?


我们希望能帮助好的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其实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是不同维度的跃迁。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转型不了企业家,这是两类人,我们也并不鼓励科学家一定要变成企业家。对帮助科学家创业,我们的确有丰富经验,从思维、策略、市场、资源上包括资本、人才、构架等方面会给与创业者很多帮助。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能真正帮助企业成功,我们不是投机者。


Q8  我们知道您在10月13日的创新药培训课程中将会为我们分享有关创新药研发及上下游产业链、CRO的未来发展趋势,想提前请教一下您的见解?


其实现在中国的CRO/CMO与欧美的差距不大,原因主要是核心人才(回国人才)、设备、技术基本上是国外的,也就是说和国外基本在同步, in China for global, 比如药明康德,泰格生物,凯莱茵等。其实发展初期,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CRO相对门槛低,来钱快,因此当时回国的海归很多做CRO,但是做CRO的那么多,真正成功的却很少,体量大的也就几家龙头企业。


药明康德,跨国CRO企业,覆盖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全链条;泰格,本土大型临床试验CRO企业;凯莱英主要致力于全球制药工艺的技术创新开发和代工生产,也就是CDMO,为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生产一站式服务。真正好的CRO公司是比一般的医药研发公司更难做好,但伴随着创新药市场的欣欣向荣,以及MAH的推行,CRO行业也将加速发展。


从龙头公司的业务来看,CRO行业竞争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技术能力,包括对生产工艺的优化、放大,创新药生产制造能力等;二是服务广度,包括客户分布广度(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以及服务项目广度,在CDMO服务之外,注册服务、市场咨询甚至临床试验服务都可能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Q9  您觉得资深投资大佬的经验对刚入医药投资行业的学员来说有什么帮助呢?


前人的经验,可以缩短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提升思维的深度和维度,能提前知道哪里是坑,有什么风险,避免和跨过死亡之谷(death valley)。但每个投资公司和投资人都有其所属投资策略的思考,尤其是新药投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投资的企业就能一定成功,换言之医药投资没有永远的投资大佬。但具有扎实的研发功底和一定的市场经验,相对会把控全面一些。


对一些非医药专业的投资人,要学习这些基础知识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你需要了解这个靶点大概是什么、目前研发的竞品有哪些、存在哪些缺点和风险、现有的解决手段有哪些等。通过此种评价逻辑来评估标的药物分子的优势和风险、解决了哪些问题、未来产业化可行性等。


总之,生物医药太复杂且永无止境,我们也未知甚多,但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学习,也要能找到真正的行业资深专家来共同探讨。投资人,要有从研发、生产、销售、管理、政策、资本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判断和风险认识能力,更要具备能为企业赋能的系统性能力。对于医药,我非常喜欢乔布斯的格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李克纯先生将在10月13日结合真实案例解读来讲解关于《CRO未来发展趋势》、《创新药研发产业链及上下游关系》课程,并将学员角色分组来进行实景演练,现场习得融资与投资。


欢迎报名“中国药科大学茗嘉资本创新药投资精英培训班”,详情请移步至文尾扫描二维码咨询。

微信图片_20190820110519.jpg

李克纯


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千人计划评审专家、美中药协(SAPA)董事及纽英伦分会创始人、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

20余年医疗健康产业研发、生产、管理,创业,投资经验。曾任美国卫才(Eisai)和惠氏制药(Wyeth)资深科学家、凯瑞生化(ChiralQuest)中国总经理;曾共同创立苏州凯瑞斯德公司;在投资领域,曾任名信中国成长基金合伙人,现任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共同管理多支人民币、美元基金,主导长风药业、阿诺医药、药渡经纬、康达医疗、鼎科生物、速迈医疗、优加利等项目投资。美国巴布森商学院MBA,纽约市立大学化学硕士,华西医科大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