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金额创CSCO基金纪录,让肿瘤成为慢性可控疾病

“阿斯利康只是一家药企吗?不!阿斯利康已朝着为行业、为患者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公司转变。”阿斯利康近日对媒体由衷感慨。


2019年12月8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支持的“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在上海正式启动。该基金捐赠总金额2200万,是CSCO基金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单笔基金资助,也是首个制药企业主动放弃冠名的纯公益性学术项目,将资助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中国高发肿瘤领域50余项研究,旨在让肿瘤成为慢性可控疾病。
 
1576638372(1).jpg

“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启动仪式现场嘉宾合影

 

“领航”肿瘤临床及转化研究,从已上市药物着手


近年来与CSCO联名成立基金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此次阿斯利康与CSCO合作所成立的“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着眼点显然更高。CSCO经过反复斟酌,将基金命名为“领航”,体现了对参与研究项目的愿景。即:

  • 期待资助真正有价值的肿瘤临床及转化研究;
  • 期待改变现有医疗临床实践决策的不足;
  • 期待探索新诊疗路径并写进CSCO指南及国家卫健委规范。

 
1576638399(1).jpg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副监事长、前任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于会上发言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副监事长、前任理事长、CSCO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在采访中介绍了“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的五大任务:一是推动临床肿瘤继续教育;二是促进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三是促进临床研究,提高诊疗水平;四是制定一系列专家共识和指南,规范化临床多学科合作诊疗路径;五是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患者教育和人文服务。
 
癌症一直是严重威胁中国百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公开数据显示:尽管中国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距离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像美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像肺癌这样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5年生存率仅为16%-18%,被称为“癌症第一杀手”。
 
最近3年,国家药监局通过简化境外上市新药审批程序、优化药品临床试验审批程序、取消进口药品逐批强制检验等政策,不断加快肿瘤新药上市进度。但这些支撑药物成功获批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尚不能够回答所有真实临床实践的问题,因此基于已上市药物的深度研究必不可少。
 
1576638433(1).jpg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李进教授于会上发言
 
“该基金的命名十分前卫,不同于以往企业主导的临床研究,‘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并不限于一家公司的研究成果,整个基金运作是纯学术和公益性质,但资助领域有所侧重。主要以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主,像中国在全世界来看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等,着力攻克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聚焦已上市药物研究,包括已上市药物尚未涉及的适应症,或者是两个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联合疗法。”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CSCO前任理事长李进教授在接受医药魔方采访时表示,“基金运作方式上,‘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建立了一百多人的专家库,形成了独特的海选阶段‘专家盲审制’和后续阶段‘导师助力制’,筛选出真正具有好质量的研究,并给予真正的资助。这是对中国临床研究的一种支持,也是对中国广大老百姓的一种关爱。基金会感谢阿斯利康的慷慨捐赠,以推进中国的临床研究,并为中国老百姓健康带来获益。”
 

制药巨头的平台梦,让肿瘤成为慢性可控疾病


记者从现场获悉,阿斯利康捐赠“希思科—领航肿瘤研究基金”的初衷是大力支持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并与CSCO共同努力和探索,助力研究者、学者以及一线医生在更多的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576638471(1).jpg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总经理殷敏女士于会上发言


“对于本次基金的成立,阿斯利康不仅放弃基金的企业冠名权,也不要求基金会必须是与公司产品相关的研究,这将给予临床医生充分的选择权和话语权,遴选出让患者获益最多的研究项目。”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总经理殷敏女士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而临床医生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大步。我相信在一线医生的主导下,将探索出更多适合中国人群治疗的方案。”
 

近年来,阿斯利康已在中国率先上市了多个肿瘤新药。比如:


  • 2004年12月,吉非替尼作为首个肺癌口服靶向药进入中国,并在2018年作出降价77%的决定入围国家集采试点品种,大幅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

  • 2017年3月,奥希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一年后便进入国家医保目录(NSCLC的二线治疗),并在今年9月获批用于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提升了用药可及性。

  • 2018年8月,奥拉帕利成为中国首个获批治疗卵巢癌的PARP抑制剂,并在今年11月成功晋级国家医保,今年12月又新增获批用于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适用人群不断扩大。

  • 2019年12月,Durvalumab(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成为中国首个获批PD-L1单抗,用于治疗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市场前景可期。

 
作为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的梦想却远不止于做好药,而是致力于成为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化公司。阿斯利康肿瘤业务的愿景是“让肿瘤不再成为致死的主因”,并携手政、产、学、研、医等跨界伙伴,建立了诊疗一体化的全病程解决方案。
1576638560(1).jpg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杨海英女士于会上发言
 
“我们的目标不止于一家头部制药企业。我们希望成为一家真正能够为行业、为患者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化公司。”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杨海英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无所谓冠名与否,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鼓励中国临床医生开展肿瘤临床和转化研究,支持肿瘤专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高转化医学科研和临床研究水平,造福患者,做好表率。”
 
多位专家教授及行业人士对阿斯利康这种无私奉献的资助方式表达了高度认可,他们认为这种“不冠名”的资助方式能够让评审、资助、验收等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且公开,也必将领航中国肿瘤临床及转化研究。
 
由医保局主导的创新药谈判让行业普遍意识到,支付方亟需了解真实世界中不同患者从已上市药物中的获益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上述以患者为中心的公益性研究项目,或许也正是支付方和患者渴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