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气热情似火,这也恰如其分地象征了中国生物制药与技术领域(不含体外诊断和检测)在这个月的融资情况。根据公开资料,至少有23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详情见文末表格)在上个月完成了不同轮次和性质的融资。梳理这些企业的研发管线,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疗法、基因疗法、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小分子靶向药、肿瘤免疫疗法、以及对抗“超级细菌”的感染药等不同类型的创新疗法。本文将带大家看看这些新疗法涵盖哪些靶点和类型?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图片来源:123RF
在我们统计的23例生物制药企业融资案例中,早期融资(A+轮及其之前)占到了约三分之一,有8例,来自柏觅医药、星药科技、迪哲医药、璧辰医药等公司。其中,柏觅医药是一家在2019年12月成立的公司,专注于基于肠道菌群研究的微生物活体药物开发。近年来研究发现,传统的消化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癌症等都可以尝试通过微生物疗法来治疗。其它几家公司的产品管线包括抗体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包括JAK1选择性抑制剂、EGFR抑制剂、下一代ROS1/NTRK抑制剂等,针对的适应症包括炎症性肠病、多种癌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璧辰医药,该公司主要聚焦于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根据璧辰医药新闻稿,该公司已构建丰富的入脑药物研发管线,这些在研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可突破血脑屏障,使药物入脑效率显著提高,有望解决肿瘤脑转移问题。此外,我们注意到几家完成早期融资的新锐公司近期在中国收获了首个临床批件。例如,赞荣医药的ZN-A-1041肠溶胶囊已获批开展针对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安济盛生物的AGA111前几日刚获批临床默示许可,适应症为“需行脊柱单节段椎体间融合术的退行性椎间盘疾病”。诗健生物也表示,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分别在中国和美国递交首个在研产品的IND申请。在已披露融资轮次的生物制药公司中,至少有九家企业完成了B轮及其以上融资。其中乐普生物、信诺维医药的融资金额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及其以上,康乃德生物、阿诺医药完成了约1亿美元的融资。宜明昂科在今年2月完成4500万元的Pre-B轮融资后,又在8月宣布完成7000万元Pre-B+轮融资。分析这些公司的研究领域,我们发现肿瘤免疫疗法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依然是两个主要研究热点。例如乐普生物、阿诺医药、宜明昂科等都在进行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这些在研疗法包括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溶瘤病毒疗法、CD47的融合蛋白药物、CD47xCD20双特异性抗体、TNFR2抗体等等多种类型。此外,也有多家公司在开发小分子靶向药物,包括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EP4拮抗剂、Wnt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等等。除了肿瘤外,一些公司还在开发针对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创新药。其中,康乃德生物专注于发现和开发新型免疫调节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本次完成的融资将主要用于推进CBP-201(IL-4Rα单克隆抗体)和CBP-307(S1P1新型第二代激动剂)的临床试验。盟科医药专注开发多重耐药(MDR)“超级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该公司成立以来开发的首款抗菌新药康泰唑胺已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中美华世通生物则专注于肾病高分子药物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的研发。此外,2019年刚成立的嘉因生物(Exegenesis Bio)完成了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该公司专注于基因疗法的开发。同时,专注创新制剂及高端制剂产品的力品药业也完成了5亿元的C轮融资。
除了上述企业,四环医药子公司轩竹(石家庄)生物和荃信生物在上个月也获得了股权投资,前者专注肿瘤、新陈代谢及抗感染类新药开发,后者聚焦自身免疫和过敏所致严重慢性炎症的抗体药物。与此同时,专注于疫苗开发的康希诺生物8月成功在科创板IPO,募集资金约52亿元。此外,锐业制药、非同生物和知原药业也完成了融资。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祝贺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获得了资金支持,期待在资本的助力下,它们可以快速发展,早日将这些在研药物推出市场,造福人类健康。
附表:2020年8月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融资情况(不完全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