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佬的下一程

刘世高博士9月30日在《致全体复宏汉霖人的一封信》中表示:他将卸任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由公司总裁张文杰先生接任相关职位。刘世高从十多年前创办复宏汉霖至今,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快速变革与发展的时代。


搭乘时代的快车,国内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像复宏汉霖一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医药企业。这个局面的出现离不开“人才”的助力,而随着行业发展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也更为频繁。我们此前也曾报道过医药行业从华尔街投资机构到创新药企业,有从FDA等监管机构到制药企业,从CRO巨头到初创公司创始人等人才流动趋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时代造就菁才的同时,菁才也正在成就时代。医药魔方对医药行业高端人才流动趋势做了梳理,向引领行业不断进步的前辈们致敬。

破釜沉舟,壮志未酬誓不休


破釜沉舟者,以那些早年选择从跨国药企、海外科研机构回流的人才为代表。比如贝达药业丁列明、微芯生物鲁先平、亚盛医药杨大俊、开拓药业童友之、和誉生物徐耀昌、鸿运华宁景书谦……等,他们怀揣研发新药的梦想回国创立公司,但是面对高风险、高投入的新药研发工程,他们在创业伊始往往也多面临融资困难、政策不健全、人才匮乏的难题

商场如战场,历经千百次锤炼,这批创业者慢慢褪去理想主义的科学家情怀,平添了几分运筹帷幄的企业家气质。万变中不变的是,创新始终是创业者的灵魂和精神内核。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每一个“新”字背后蕴含胆识、魄力与担当。

比如第一家登陆港交所的Biotech公司歌礼药业的创始人吴劲梓博士,创办歌礼药业之前他曾在美国担任葛兰素史克抗病毒药物发现执行部门副总裁。当看到吉利德丙肝药索磷布韦定出1000美元一片的天价时,吴劲梓怀着一颗“让国内丙肝患者吃得起”的初心创办了歌礼药业,致力于丙肝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随着一系列治愈丙肝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诞生,歌礼原有的商业模式也不再适用,二级资本市场上的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正因为有歌礼这类竞争者的出现,才使得跨国药企在药品价格上做出了让步。

值得欣慰的是,歌礼药业如今的产品线已不限于丙肝这一适应症,而是拓展到了乙肝、艾滋病、新冠等其他抗病毒相关的领域。歌礼的股票代码是1672,其初心是为纪念“牛顿于1672年观察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触发思考,引发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开启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港交所IPO企业,歌礼迈出的艰难第一步, 踩过的每一个坑,都在提醒后来者。

选择创业或许只是这些大佬人生轨迹的一个注脚,但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要求他们进化出不同的能力。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借用德琪医药创始人梅建明博士的答案便是全观、专业素养以及商业头脑,三者缺一皆不可。考虑到创业过程中需要与投资、上市、监管机构、市场准入等各方打交道,商业头脑显得尤为重要。诸如药明康德的李革、信达生物的俞德超、百济神州的欧雷强…也无不是拥有强大的商业头脑。

除了主动创业,还有一部分是受资本邀请,但这些人同样具有极强的企业家精神,比如华领医药的陈力、基石药业的江宁军,腾盛博药的洪志,诺诚健华的崔霁松……壮志未酬誓不休,是他们的精神画像。

投桃报李,成为左膀右臂


诸多Biotech公司享受着中国药政改革的时代红利,资本市场的大门向他们敞开怀抱,早年历经千辛万苦的创新终于有些眉目,甚至是含苞待放。当资本和技术都不再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时,商业化运营的短板和一系列管理上的漏洞就急需解决,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体系成为了企业家们的当务之急。

尤其是公司实现IPO上市进入公众视野后,不能像初创阶段那样无序发展,需要建立更加规范化的治理体系。也恰是在这个时期,一大批具有跨国药企或者国内传统大型药企工作背景的高管向Biotech公司流动,加速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加入尚未长成参天大树的创新药企业,固然是有对未来财务自由的预期,但是相似的成长背景、曾经共事的交情、彼此认可的业务能力也是这些高管人才做出决定的一大因素。

前吉利德中国区总裁罗永庆近期宣布加入腾盛博药担任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全面负责后者大中华区业务发展与运营,并支持公司在美国的业务发展。外科医生出身的罗永庆除了拥有在默沙东、诺华、罗氏等跨国药企工作的背景,和腾盛博药创始人洪志都多年奋战在抗病毒药物领域。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对各种病毒的狡猾感同身受,或许是也促使这两位“抗病毒”英雄惺惺相惜,并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在罗永庆之前,从跨国药企中国区高管位置上转移到创新药企业阵地的还有从辉瑞到百济神州的吴晓滨博士,从安进到复宏汉霖的张文杰先生,从阿斯利康到再鼎医药的梁怡博士等,从阿斯利康到药明康德的杨青博士,从默沙东到艾力斯医药的牟艳萍女士等等。

此外,职业生涯遍布FDA、CDE等监管机构到投资界如今加盟荣昌生物的何如意博士,从药明生物前往君实生物的王刚博士,从丽珠药业到荣昌生物的傅道田博士也是有类似职业选择。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才一直留守在原来的体系中,从这家跨国药企到另一家跨国企业,比如诺华中国实体肿瘤事业部负责人田瑀接替了牟艳萍的职位,加盟默沙东担任中国肿瘤事业部负责人。供职GE长达24年之久的段小缨离职后担任赛诺菲独立董事。这些大佬虽然没有参与企业初创和壮大的过程,但是凭借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也成为当前公司决策者的左右脑。

功成身退,走向幕后指挥


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医药产业而言,谈功成身退或许稍微早了一些。但纵观全球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传承、代际传递是绕不过的话题。正如《道德经》所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遵循自然规律。无论中外还是古今,任何团体和组织,到一定量级时,代表这个团队和组织的第一人,要么权威化,要么退居二线,做幕后掌控人。

今年1月16日,恒瑞医药宣布孙飘扬卸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总经理周云曙接任为公司董事长。 对于此次人事调整,孙飘扬表示此后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领军人才团队建设以及打造职业经理人的长效治理机制等方面,而企业的具体经营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使企业永葆活力,打造百年恒瑞。

除了恒瑞医药,扬子江掌门人徐镜人的下一程也颇受外界所关注。是子承父业,还是交给职业经理人?步入耄耋之年的徐镜人会放手吗?另一家颇受外界关注的便是正大天晴的母公司中国生物制药。中国生物制药8月份发布公告称,创始人谢炳将辞任公司CEO,由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接任。另外像今年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甘李药业,其董事长甘忠如也在公司上市不久后宣布退居幕后搞研发,并安排了“90后”高管走向台前。

中国医药企业虽然整体较为年轻,但核心管理层的代际传承交替目前多数依旧是一个“谜”。面对“70后工作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新常态,老一辈的管理思路能否让年轻人买单?企业文化如何乘风破浪顺应时代,也给管理者带来诸多挑战,退居幕后放权后继者不失为一种选择。

职业生涯短短几十年,每个人的发展路径都不尽相同。是过客还是归人,你我都有不同选择,而医药大佬们续写职业生涯传奇的方式也各有千秋,没有对错,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