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截至2021年12月10日 单位:港币
对于传统的SAVR手术来说,医保现已覆盖大部分费用,生物瓣膜的费用约在3-6万元(其中国产产品价格相对更低),考虑手术等各项费用估计总费用约在10-15万元,其中可报销的比例约在50%以上。
费用相对高昂的TAVR瓣膜,加上手术相关的费用,一台手术下来,患者的整体负担要达到20万~30万,目前对患者造成的经济压力还是较大,在价格上和SAVR相比劣势太大,这也是“TAVR迅速替代SAVR”这一预期无法轻易实现的原因。
很多研报在测算渗透率的时候,动辄拿14亿人口和发病率来计算。
事实上,在价格不显著降低的基础上,TAVR的真实市场,其实只是有30万以上支付能力的中产人群;这个人群规模有多大,很难准确考证,但是应该距离此前的测算模型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从需求端支付能力来说,未来自费的手术量,在到达某个并不那么让人兴奋的峰值之后,可能很难再往上爬坡。
然而分食蛋糕的玩家却在一再增加,赛道已经逐渐拥挤。
在TAVR赛道逐渐褪去光环之后,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二尖瓣/三尖瓣治疗市场。
确实,从理论测算角度来说,无论二尖瓣还是三尖瓣治疗市场,包括替换和修复,体量都可能是比TAVR更大。
但是,预期的落地,也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支付端来讲,昂贵的手术费用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手术难度来讲,二尖瓣/三尖瓣入路较主动脉瓣更为复杂深入,技术难度高于主动脉瓣手术,对于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生团队的要求更高,全国可以熟练开展相关手术的医生更少。
需求和供应都有一定障碍,注定快速放量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至于竞争格局,简直就是TAVR的一个翻版;除了几家已上市公司都在开发或者筹备开发二尖瓣/三尖瓣产品,在一级市场拿到融资正在进入或者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也已经可以列一个很长的名单。
二尖瓣/三尖瓣领域,是已经入局瓣膜赛道的企业必争之地,做了不一定有机会,不做几乎一定没有未来。
客观来说,国内瓣膜产业的几个选手已经足够优秀,在短短几年间做到了百花齐放,各种技术路径几乎全部覆盖,微创新层出不穷,中国人民有望在用上了全世界最便宜的PD-1之后,用上全世界最便宜的各类心脏瓣膜产品。
这既是行业努力的结果,也归功于背后资本的催熟。
但资本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一边是天生喜爱快速追逐利润的强势资本,一边是投资回报较慢的医疗行业,天然的差异让二者结合后的前景显得充满无限未知。
心脏瓣膜行业依然是一个前景远大的新生行业,但是真正的开花结果可能还要假以时日,心急的资本未必可以获得快速乃至即时的暴利。
但是抛去资本的猴急和套路,聪明的投资者或许可以发现妙手偶得的机会。
文章来源:思宇医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