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至暗时刻:二级买方停看Biotech,一级大机构加速抄底

鬼故事一旦开始,就可能停不下来...


如果说2018年医药公司的下跌鬼故事是带量采购,2021年下跌的鬼故事或许是中国Biotech的创新套利的破灭预期,那么2022呢?“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医疗投资人坐上了一部地面、地下室到地壳再到十八层地狱的电梯,这部电梯还在下行,深不见底...


“还要跌多久?”我想这是大多数投资者的灵魂拷问。这个问题,只有时间能给答案


01

万物皆周期,不要把医疗行业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政策


生物医药公司行情当前演绎到如此惨烈的地步,很多投资者会将其归咎为国内医改政策对行业逻辑的破坏。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受政策影响的逻辑已经证伪,尤其集中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领域,比如海吉亚部分纳入DRGs/DIP范围的医院完全不受控费影响;迈瑞医疗在安徽化学发光、骨科的集采谈判加速公司提升当地的市占率等。


一方面说明,场内的流动性已经无法支撑公司过去的估值体系;另外一方面说明,当前的连续下跌,已经一定程度抛开了基本面的因素。


万物皆周期,回归到最淳朴的“美林时钟,我们会发现当下的市场表现与右下角“滞涨期”完全契合:


● 低GDP增速+高CPI;

● 俄乌冲突导致的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

● 原油上涨引发通胀预期,政府为了对抗通胀采取加息等货币紧缩政策;

● 通胀、货币紧缩政策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盈利减少;


微信图片_20220310134320.png


流动性的缺失,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可不是好消息,对于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生物科技行业基于显著的创新属性,由于前期无法快速形成商业闭环,使其需要市场大量的资金支持研发,所以为什么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因子的波动会引起链式反应,可以看到目前整体跌幅最大的也是港股的Biotech公司,受到显著的资本周期影响。


目前行业情绪也已经到达冰点,参加了几个Biotech的电话,从买方“扎堆调研”到“门可罗雀”,形成反差。


从现金为王的指导策略出发,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丰富现金储备的大药企才不会活在恐惧之中,而且有能力抄底整合,这也为什么我们判断未来将会出现大药企下场清场的局面,参考《石药率先抄底,国内Biotech的卖身潮要开始了》。


02

流动性缺乏的公司,股价容易长时间失真


我们在昨天《想让内资撑起腰斩Biotech们的脊梁?真是个“大聪明”!》提到,港股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大量出现跌破净资产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了,看上去似乎会有市场认为这些公司毫无价值的错觉,但股价的螺旋式下挫,实际上是流动性匮乏的结果,有一天你发现想卖的时候没有对手盘,那么也许你几万块的筹码就可以将公司股价砸个10%的跌幅,这样血筹案例,港股比比皆是。

但反过来看,这恰恰是风险渐渐出清的必要因素,毕竟现在大多数优质资产的估值很多都跌到了2019年的水平,越是困难,越是要乐观,这可能也是投资反人性的一面。

部分募资端业内人士也道出了现下两类投资者的心态:个人投资者普遍浮躁不安,机构投资者往往更有兴趣和激情。

部分常青的一级机构,恰恰对目前所处的时间节点表示乐观,由于大部分基金年限以8-10年期为主,短期的波动对于他们而言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心理波澜,甚至部分仓位已经进场。

微信图片_20220310134327.png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代表美国中小盘生物科技公司的标普生物科技精选指数(XBI)为例,在过去的十年内大部分时间段跑赢标普、纳指等代表性的指数,足以说明行业长期来说存在超额收益率。

但创新的发散性,往往伴随着剧烈波动。

所以,投资生物技术必须有颗大心脏,XBI指数在2015年到2021年这段期间经历了3次深度的回撤,每一次的回撤都超过30%。

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国内的生物科技行业也不会完全复制XBI的走势,但我相信行业的价值始终都会回到正轨上。

微信图片_20220310134332.png

03

审视自家鱼塘:辨别值得“躺平的公司


画面回到二级市场,A股的医疗投资者在躺平,H股的投资者在割肉。


投资者此时最应该做的,其实是看看自家的持仓,不断的印证思辨。


创新药方面,如果手里的药企一堆me-too管线,适应症还没有差异化,技术平台毫无特色,商业化团队还不行,那么可以快刀斩乱麻;另外,需要慎重的考量如RNAi、Protac、ADC等前沿新技术是否会在近年对原有的管线进行降维打击,


器械方面,顺应DRGs/DIP政策的前提下(帮助提升病床周转率的术式&工具),关注国产替代率,关注同类竞品数量,关注所持有公司是够存在单品独大的风险。


医疗服务方面,如果在医保管控的范围内,核心关注机构的盈利来源来自于哪里,主要利润来自于药品耗材的赛道基本可以放弃(比如骨科);其次,盈利能力必须强;最后,考量是否够打造属于自己的曲奇模式,团队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是否匹配等。


结语:没有什么好恐慌的,也没有什么好绝望的。


如果你觉得中国生物技术行业没有未来,那么就应该坚决离场;如果坚信我们国家终究会出现一批屹立在世界之林的生物医药巨头,那么忍受暂时的低潮,又能如何?


文章来源: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