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下的港股18A:谁将被淘汰,谁又能否极泰来?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史记·货殖列传》


著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Casdin Capital 的创始人Eli Casdin曾说过,“纵观生物医药行业的历史,一直就是在泡沫化和萧条化间反复横跳”。

早在1992年,美国生物科技行业在兴起不到10年时间,就经历了第一次泡沫破灭,指数沉寂了近7年。

随后的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5年的生物科技大回调……发展至今,美国生物科技已经经历多次重大回调。

眼下,港股生物科技也正经历着一次周期回调。

尽管市场情绪悲观,但美股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整个生物科技行业并没有因为泡沫而消失。相反,一批批伟大的公司不断涌现,带动指数屡创新高。

真正优秀的公司,发展轨迹不会因为外部因素而改变,更不会被历史淘汰。

对投资者来说,每一次泡沫破灭,反而是关注优秀公司的机会。

这也是巴菲特所说的,市场的波动不是风险,而是机会。因为真正的风险在于公司本身,在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风险。

虽然当前我们的生物科技行业迎来阵痛,但这更多的是资本泡沫之后的出清。谷底难熬,但终会过去,迎来下一个上行周期。

周期避无可避,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经历这段时间以来的调整,哪些18A公司更值得关注呢?我认为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观察:

1、现金储备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资本寒冬里,最重要的无疑是现金储备。

一方面,管线的推进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资金。临床研发是个烧钱的技术活,根据神州细胞定增问询函回复公告,国内PD-1临床单个入组受试者的成本达到30万/人。

另一方面,研发过程风险与机会并存,只有足够的保障,公司才拥有更多的试错的可能。

福泰创始人曾经羡慕地说过“再生元他们融资了10个亿,够他们失败很多次了”。的确如此,再生元后续经历多次失败,但正是因为泡沫时期的10亿美元融资,让其依然能够等到成为biopharma的机会。

这两点,自然也是国内Biotech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现在,二级市场转冷后,融资窗口渐渐关闭,不少创新药企已经无暇顾及“试错”的机会,生存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18A公司财报披露还只是少数的,我们以去年中报为观察窗口。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去年年中,以现金储备/年内经营性现金流比例来看,14家18A公司的账上现金,撑不过两年;如果把期限延长至3年,这个数字会增加至19家。

如今又过去了半年时间,形势想必更严峻。

虽然这些公司并不一定真得倒在寒冬,但风险总归不小。毕竟有些公司的管线就连收购价值都没有,更不用谈被并购和再融资。

这也告诉我们,要关注那些现金储备充沛的18A公司。

从最新财报来看,不少企业依然拥有较大可能。比如,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截至2021年末现金和存款总额达66.1亿美元;再鼎医药这一数字也高达14.09亿美元。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两家公司依然能维持运营许久。

另外,一些刚完成IPO募资的公司,也会拥有足够的弹药,这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安全边际。

2、商业化时间表

18A公司的发展不仅靠融资,还取决于自身造血能力。已经或即将有产品上市,并且商业化前景较好的公司,安全边际也会更高。

因此,我们也要对一家Biotech的管线的商业化时间表,保持密切关注。我们可以需要通过以下两个维度来观察:

第一是,什么时候能够有产品上市,这是解决当下造血能力的关键;

第二是,未来能否持续有产品上市。其中,第二点十分关键,因为目前不少Biotech已经有产品上市,但后续面临产品断档的风险,“后备军”乏力,危机四伏。

而具备持续产出产品的公司,便不存在过度依赖单品的较大风险,更不会出现收入断层的窘境。这也是为什么Biotech管线的厚度和广度同等重要。

结语

大概率,港股18A正在慢慢进入价值区间,这其中既蕴含着传奇性的投资机会,也隐藏着大量吞金蚀骨的陷阱,最终的成功投资,需要投资者的智慧、常识,以及运气。


文章来源:医药投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