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诺诚健华更新了招股书注册稿,离IPO仅一步之遥,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的第二家科创板红筹创新药企。诺诚健华科创板IPO的过会正逢其港股上市两年之际,头顶“施一公概念股”明星光环的诺诚健华在2020年3月登陆港股之前便获得了七轮融资,估值达8.81亿美元。
从招股书披露情况看,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施一公并不想深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去。早年间,施一公曾公开表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招股书中诺诚健华的执行董事和董事会主席为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崔霁松博士,施一公仅为非执行董事,同时施一公的名字也并未直接出现在股东名单中,由其妻子赵仁滨家族“代劳”呈现。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诺诚健华第一大股东为注册于开曼群岛的投资机构HHLR,与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比例达13.85%。第二大股东为注册于开曼群岛的投资机构King Bridge,与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比例达10.77%。第三大股东为赵仁滨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9.84%。第四大股东为崔霁松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8.91%。注册地为开曼群岛的诺诚健华已在港股拥抱资本市场两年,此次A股IPO拟募资4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9月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以来,诺诚健华港股股价一路下挫,2021年9月13日-2022年4月21日,诺诚健华港股股价下跌45.55%,市值缩水136.5亿元。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公司仅有核心产品奥布替尼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开始商业化,其余9款产品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6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
奥布替尼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作用于抗癌靶点BTK,适应症包括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但从竞争上看,诺诚健华旗下奥布替尼产品既无先发优势,并且在市场上已有多款替代产品,这为其推广和商业化形成一定不利因素。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已有奥布替尼、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泽布替尼和替拉鲁替尼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同期中国已有奥布替尼、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等3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上述产品的获批适应症集中在复发或难治性MCL、复发或难治性CLL/SLL等,且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在中国的获批上市时间和纳入医保时间均早于奥布替尼,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奥布替尼的获批进度相对落后。
2021年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的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为67.2%、24.6%和8.2%,奥布替尼市场份额较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此外,根据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的《药品注册证书》,公司需要在奥布替尼上市后完成III期确证性临床试验,在完成上述确证性临床试验后,奥布替尼方能获得完全批准。
除奥布替尼外,诺诚健华的主要在研产品包括ICP-192、ICP-723、ICP-332、ICP-189、ICP-490 和Tafasitamab等。
其中ICP-192为泛FGFR抑制剂,适应症包括胆管癌、尿路上皮癌等;ICP-723为泛TRK抑制剂,适应症为NTRK融合阳性肿瘤;Tafasitamab作用靶点为CD19,适应症为复发或难治性 DLBCL/血液瘤。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诺诚健华旗下的在研产品,市场均已存在已获批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竞品。未来如果在研竞品获批上市,会加剧市场竞争。
文章来源:医药投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