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信达生物一直是君实生物追赶的对象,在国内生物科技泡沫鼎盛的2021年一季度,信达和君实一度创下了股价的历史新高,市值分别达到1569亿港元、885.6亿港元,在此之前,两者一直保持着300亿港元市值以上的差距(目前信达港股与君实A股差600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谁又能曾想到,如今君实生物的市值(526亿港元,↑),却成了信达生物(306亿港元,↓)需要仰望的存在,当下的差距似乎还在拉大。

不禁疑惑:是两家公司基本面变化的过快?还是市场先生出错了?
立足于过去&当下,2021年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分别实现营收42.6亿元、40.25亿元,体量相近,但对比营收结构,差异尽现。● 君实生物收入体系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由PD-1特瑞普利单抗国内销售带来的产品端收入(4.1亿收入/占10.2%),2021年同比下滑59%;二是收到礼来新冠中和抗体组合在美国销售的许可授权费用,以及PD-1对Coherus授出美加地区权益的收入,合计33.41亿元(占83%),同比增长725%。● 信达生物收入同样由产品收入和授权收入构成,分别为40亿、2.6亿。其中,PD-1达伯舒实现收入约28亿元(占产品总收入70%),同比增长22.27%;另外三款生物类似药(CD20单抗、TNFα单抗、VEGF单抗)、两款合作开发的创新药(FGFR 1/2/3 抑制剂、BCR-ABL TKI)贡献共约12亿人民币。两者都有各自的问题,君实生物2021年核心收入源于新冠中和抗体,收入的可持续性存疑,随着新冠毒株不断变异中和抗体组合面临失效和被限制分发的风险,另外在辉瑞、默沙东口服小分子药物快速分发下,中和抗体组合销量将遭到严峻挑战;信达生物则是可能面临PD-1后进者市场竞争、生物类似药集采的风险。
说回信达和君实的核心单品PD-1,君实生物名副其实的复刻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18年底,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获批的国产PD-1,一时风光无限。而在市场的认知里,一般首先获批的新药,销售峰值远高于后来者。君实生物并没有兑现这一规律,随着恒瑞、信达、百济的PD-1获批,信达生物在2019年凭借着“唯一”进入医保目录将用药费用从几十万降至十万元的水平,以此实现了弯道超车。

纵览过往三年国产PD-1的销量走势,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最为弱势,被恒瑞、百济两家后进者连续反超。原因有二,一是相较于恒瑞、信达获批的肺癌等大癌种,君实早获批的均为较小的适应症,包括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黑色素瘤等;二是君实生物错过了早期进入医保放量的机会,公司商业化团队动荡。
2021年报显示,尽管特瑞普利单抗销售量较去年增长了17.53%,但扛不住60%的降价(2020版医保目录),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以当下国内PD-1年费进入“3万元时代”、大适应症被抢占、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想重整旗鼓突围,难上加难。继信达生物的PD-1被FDA否决后,出海成为了君实PD-1增长重要且唯一的机会。5月2日,君实生物收到FDA完整信:其要求公司进行一项质控流程变更,外另由于新冠疫情,FDA现场核查受阻,时间将另行通知。君实生物认为质控流程变更较容易完整,计划在5月30日前重新递交上市申请。港股的君实生物在医药板块的低迷之下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坚挺。
市场偏好倒向另一个乐观结论:FDA本应4月30日做出最终批准决定,但最后却只是提出了两个易解决的问题,是否代表FDA认可君实生物的临床和数据?不得不说的是,特瑞普利单抗的确是最有望被率先被FDA批准的国产PD-1,其大量规避了信达PD-1被否决的坑,如小适应症鼻咽癌为美国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他PD-1未有获批该适应症)、临床终点设计符合FDA要求(OS而非PFS)、对照组为标准治疗化疗等,为数不多的瑕疵可能是入组海外及美国患者较少。
从过往来看,FDA对于PD-1之流的同质化靶点管线、亚洲人为主的临床数据等态度实为多变,一切仍需等待最终结果。
研发灵魂、首席商务官相继出走,前沿靶点战略性布局落后信达生物团队动荡,是阻碍君实生物近年快速发展的核心诱因。其中最可惜的,莫过于前研发负责人陈博(康诺亚-B董事长),陈博一手主导了当时特瑞普利单抗的立项,又被高瓴、礼来亚洲等机构视为“最出色的一类创始人”。PD-1获批后的3年时间,君实生物没有拿出一款自研上市产品,目前商业化阶段的,无论是中和抗体JS016、小分子药VV116,全部源于合作开发,凭借新冠“捷径”快速EUA。
并非否认君实生物的研发能力,反而肯定君实的自研能力不俗,目前公司临床阶段自研候选药物超过15个,略高于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

但君实生物作为Biopharma,这种自己打造一流技术平台后再布局前沿靶点的“养鸡生蛋模式”,无疑将在热门&前沿靶点布局上落后于大部队。相反,信达生物不仅自己成立了集成化研发平台“国清院”持续输出新型分子,而且善用“借鸡生蛋模式”,通过引入合作方的技术平台打造自己的管线,如公司的双抗管线出自罗氏、韩美、岸迈生物等平台,除此之外还布局了多肽、CAR-T等领域。

君实生物管理层也意识到了“养鸡生蛋模式”的局限性,纷纷集结国内Biotech为自己所用(志道生物、嘉晨西海、旺山旺水等),布局了不少与百济、信达差异化的管线。

尽管君实生物在快速“追赶”,依旧能够从前沿靶点、BD合作模式上看出两者的端倪。
盘点热门靶点,CTLA-4靶点信达领先于君实(关键性II/III期临床>临床I期)、TIGIT靶点两者均在临床一期、PSCK9靶点两者均在临床三期、IL-2靶点信达快于君实(二期>一期)等....信达的特色在于双抗、CAR-T、融合蛋白、LAG-3及OX40等产品布局,君实的特色在于BLyS抗体、ADC、中和抗体等布局。
另外不同的是,在合作开发的策略上,信达生物的手段显得出色。
以2020年信达生物与罗氏的合作为例,信达使用罗氏2:1双抗平台和通用型CAR-T平台开发产品。罗氏保留每个产品中国以外权益的回购选择权,若全部行权,罗氏将支付1.4亿美元+19.6亿美元开发和销售里程金+两位数比例销售分成。这不仅意味着公司创新开发能力获得巨头认可,同时“借鸡生蛋”的模式被贯彻,利益可最大化。君实生物BD的模式多为与Biotech合作开发或成立合资公司,例如与旺山旺水的合作、CD39等管线只引进50%的权益,未来产品上市,君实需要与合作方平分或者让利出更多商业权益。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君实生物离任了三位首席商务官,分别是韩净、段鑫、钱巍,三人均为前跨国药企高管。
影响已然反馈在2021年的PD-1销售上。而形成对比的是,“第五名”康方生物的PD-1派安普利单抗上市3个多月,就卖出了2.12亿元。不用实际行动正名自己的商业化能力,君实何以称自己是Biopharma?甚至是未来的Big Pharma?纵览管线(研发&BD)、收入规模(商业化),实际上君实生物并无明显优势。那么,信达生物与君实生物200亿的市值差距由何而来?难道是现金储备和资产价值?截止2021年底,信达生物现金等价物为83.77亿,流动资产合计115.5亿;君实生物现金等价物为35.04亿,流动资产合计58.31亿。只剩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君实踩在了新冠口服药物的风口上,给予了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君实生物是国内新冠药物管线最全面的的公司,不仅拥有两款新冠中和抗体JS016、JS026(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而且与旺山旺水合作开发VV116和VV993。
新冠中和抗体由于价格、剂型因素等限制,战略意义已然不大,国内外部分中和抗体公司市值也一路走低。3CL抑制剂方面,目前先声药业相关管线已经获批临床,尽管国内可能做出me-better,但距离真正面市,可能仍需要到2023年再看,解不了近渴。关键管线VV116,正与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进行时速竞赛。据4月29日君实生物最新披露的进展显示:VV116正处于国际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阶段,在健康受试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从君实生物敢于拿VV116头对头辉瑞Paxlovid及在乌兹别克斯坦获EUA,药效应该是没问题的)基于公开数据推断,上海首例患者入组在3月16日左右,由于入组人数较多,入组完成保守估计1个月左右,按照5天给药、28天观察的条件,那么至少到5月中下旬才能完成数据整理,那么算松一点也至少得6月初或者中旬才能提交NDA。竞争对手情况则显得扑朔迷离,阿兹夫定的数据揭盲日期一拖再拖,普克鲁胺另一MRCT暂未有消息,君实生物VV116看起来似乎是最确定的分子。
我们进行一个不成熟的计算和预估:2022年一季度,连花清瘟销售额为10亿,以中位值25元每盒为例,销售约4000万盒。但预计VV116上市后的价格并不会和连花清瘟同等价位,价格档位也许在800-1000元每盒。基于奥密克戎感染以轻症状为主,未来国内销售额保守估计可能在大几十亿或百亿级别。海外方面,君实生物与旺山旺水达成的合作条款是:共同承担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北非、中东四个地区之外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工作。所以,最主要的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市场需要开拓,由于面临辉瑞Paxlovid、默沙东莫努匹韦等其他药物的竞争和审批的不确定性,保守预估销售峰值达到15-20亿美金。全球市场预估VV116或许能够冲击30亿美元的销售峰值。最后解构VV116的权益,最主要的两位权益拥有者:君实占34%、旺山旺水50%,那么君实或许坐享VV116至少10亿美金销售额带来的利润,凭空增添200-300亿的市值?(上述测算变量颇多,仅供参考)回归当下,开拓药业普克鲁胺美国三期成功,市值拉升一度接近200亿港元,目前稳定在86亿港元附近;美国Veru研发的sabizabulin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显著减少了住院新冠患者的死亡人数,股价一度拉升超过百亿人民币,目前稳定在45亿附近。君实生物由VV116所展现的溢价真的合理吗?或许,即便临床真的成功了,市值也已经是Price in了,尤其是A股。结语:信达、君实之间的市值悬案,到底是市场先生的疏忽,还是君实生物新冠管线带来的逆袭?让我们用时间见证。
文章来源: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