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审美疲劳: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港股上市嘉和生物,6月24日晚间在港交所公告,宣布与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订立合作开发协议,共同开发mRNA产品及相关药品。


根据合作开发协议,嘉和生物的抗体开发平台将与艾博生物的mRNA技术平台结合,共同研发用于肿瘤治疗的mRNA药物。

自新冠疫情以来,mRNA技术概念风行全球市场,"mRNA"这个术语,从小众的科研界破圈而出,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之一,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众多上市公司股价暴涨的财富密码。

嘉和生物发布该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是6月27日,早盘嘉和生物股价果然如期高开,盘中股价一度大涨超36%。

但市场的热度仅仅维持了10分钟。在9点40分涨幅超过36%之后,嘉和股价一路下跌,最终收涨3.54%。也就是说,早盘追高的投资者,可能因此当日亏损30%。

6月28日,嘉和生物股价更是全天跌去6.38%,不仅完全抹掉了前一天的涨幅,还要倒贴。

市场对于日益泛滥的mRNA概念,正显示出明显的审美疲劳。

中国的mRNA管线,是不是有点泛滥了?

01    60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新冠天下知

mRNA药物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自上个世纪60年代mRNA被发现以来,就有人提及mRNA药物的概念。

早在1961年,科学界发现,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个“中间人”——mRNA负责传递信息。理论上说,只要控制mRNA,就能在人自身体内生产特定蛋白质,就可以制造自己的“药物”,从而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疗法。

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探索之后,该领域仍然颗粒无收,无论在科研界还是投资界,仍然只是一个冷僻的分支领域。

直到突然爆发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才有mRNA疫苗以紧急使用的形式获批,开启了mRNA药物上市使用的新纪元。

随之而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也使得mRNA成为全球投资界趋之若鹜的热门概念。

作为成功研发mRNA疫苗并上市销售的美国Moderna公司,其股价随着药物上市而暴涨,市值最高时突破1500亿美元。

Moderna在2021年,更是凭借mRNA疫苗这一款产品,就砍下180亿美元的收入,直接跻身当年全球药企收入Top10,书写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行业传奇。

02    中国的快速跟进

大洋彼岸的mRNA研发公司的巨大成功,立即触动了中国投资界和创业者们敏感的神经,毕竟,“fast follow”这件事情我们太熟悉了。

动作最快的是艾博生物。

位于苏州的艾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mRNA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成立之初,艾博生物默默无闻,用其创始人自己的话来说,融资都颇有些困难。

在新冠爆发后,艾博生物迅速抓住了历史机遇,于2020年1月立项新冠mRNA疫苗项目,并于2020年6月成为国内首个获得mRNA疫苗IND批文的创新药企业。

随着BioNTech和Moderna在mRNA疫苗方面逐渐取得临床成果,艾博生物开始成为一级市场的当红辣子鸡,于2020年10月收获A轮融资1.5亿元。

2021年,艾博生物完成C轮7亿美元融资,成为当年全球单轮融资额最高的Biotech,


实际上,C轮的7亿美元融资并非艾博生物当年所获得的全部融资。整个2021年,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中国初创公司,累计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额突破10亿美元。


传闻其估值已超过300亿人民币,远超众多的已上市疫苗公司。


甚至有人说,如果不考虑股东的退出需求,艾博生物都不用上市了,未来上市都不一定能融到这么多钱。


03    泛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Moderna和艾博生物们的成功故事的巨大感召下,中国mRNA药物领域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而想尽办法也要找一个外部的mRNA技术合作方,也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的一种时尚。


目前,至少已经有复星医药、沃森/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艾美/丽凡达生物、锐博生物、康希诺、石药集团等企业的mRNA疫苗已经在国内获批进入临床。


此外,至少还有蓝鹊生物、瑞科生物、嘉晨西海、深信生物、尧唐生物、厚存纳米等众多初创企业在进行mRNA疫苗的临床前研发。


有人戏言,继拥有全球最多的PD-1管线之后,中国马上就会拥有全球最多的mRNA疫苗管线,在实现“用PD-1洗澡”之后,中国人民还可以享受“用mRNA疫苗洗脚”。


04     风险


Moderna公司与BioNTech公司的mRNA疫苗的巨大成功,固然让人无限神往,但是不要忘记曾经与Moderna和BioNTech并列为“mRNA三巨头”的德国Curevac公司。


2021年6月16日,Curevac在公司官网公布了第一代新冠mRNA候选疫苗CVnCoV国际关键 2b/3 期研究中的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显示这款疫苗在预防症状性 COVID-19的有效性只有 47%


消息一经传出,Curevac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了50% 。


Curevac用血淋淋的经历告诉我们,并非先进的技术平台就必然产生更有效的药物,mRNA技术如果驾驭不当,疫苗效果甚至不如最原始的灭活疫苗。


成立时间超过20年的Curevac公司尚且翻车,国内这些火线成立的mRNA疫苗研发公司,面对环节众多、纷繁芜杂的mRNA技术体系,又有几成胜算?


此外,在研发风险之外,专利风险也是中国众多的mRNA疫苗研发公司必须考量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国外这些公司比中国公司领先10~20年入场,已经在关键专利环节上有深厚的布局。


甚至Moderna公司都已经陷入了同行设置的专利保护官司。


2022年,美国Alnylam公司宣布向辉瑞和Moderna提起诉讼,指控辉瑞和Moderna在COVID-19疫苗中,侵犯了Alnylam公司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的专利,Alnylam为此诉求“不低于合理的特许权使用费”的“对使用其技术的公平补偿”。


虽然多家中国mRNA研发公司都宣称避开了国外的核心专利,但是其中真实性究竟有几成,尚待考证。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中国mRNA研发公的核心创始人都有海外相关企业的工作背景,这就带来了另一种可能的隐患,典型的案例就是美诺恒康。


注册地在江苏太仓的美诺恒康生物,是一家mRNA肿瘤疫苗研发商,以外包服务起家,在肿瘤疫苗逐渐成为热门领域后,于2018年开始转战研发mRNA肿瘤疫苗,且仅在1年后宣称实现了mRNA肿瘤疫苗的概念验证。


在2020年12月月底,在mRNA概念已经如日中天的时候,美诺恒康公司却悄悄注销了。


2022年5月19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检察官办公室发布消息称:一对科学家夫妇面对非法走私和电脑欺诈的指控,面临最高25万美元罚款,以及最高20年的监禁处罚。


在法庭上,这对科学家夫妇承认了盗取辉瑞mRNA疫苗技术。


这对科学家夫妇,正是美诺恒康的创始人吴晨衍和妻子Lianchun Chen。


05     泡沫


mRNA药物这个细分领域,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典型的泡沫特征。


但泡沫分为两种,一种是吹出来的泡泡,破灭之后就什么都没了,这是价值毁灭的泡沫;还有一种是啤酒泡沫,啤酒上面的泡沫喝完之后,下面就能喝的到真实而美味的啤酒,这是创造价值的泡沫。


希望,在充满令人激动的想象空间的mRNA药物领域,我们面临的是后一种泡沫。


文章来源:医药投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