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惹祸,微医集团被罚3030万,IPO前景蒙上阴影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近期,中国证监会披露了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微医集团以及其实控人廖杰远分别处以3030万元以及8万元的罚款。


理由是,微医集团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未依法及时披露在二级市场交易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的股份的变动情况,所披露的持股变动情况有误导性陈述。


具体而言,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间,微医集团利用微医投资(杭州)有限公司、冯某等10个证券账户交易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的股票,资金来源于微医集团关联企业挂号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据易联众官网信息显示,其是一家以大数据为驱动,重点围绕“医疗保障、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提供相关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运营的服务商,目前其主要围绕医保、医疗和社保信息化展开基础业务,而这也刚好和微医的运营业务相契合。


微医集团持有易联众股份达到5%、10%时,未及时履行报告及信息披露义务,所披露的持股变动情况有误导性陈述,在限制转让期内交易易联众股票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构成2005年《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百零四条所述的违法行为。

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从创立之初至今,微医经历过多轮融资,甚至最近的一次融资发生在今年的7月初,由一家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超过10亿元。


此次融资后,微医并未公布最新的估值。2021年2月份的Pre-IPO融资后,微医的估值接近70亿美元。


但是微医的IPO之路,颇为坎坷。


早在2018年,微医就传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2021年,微医递表港交所,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今年3月,微医又传出以SPAC的方式上市,时至今日,这一消息仍然没有后续。


经历最新的一次融资,本让看好数字医疗的资本市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这一纸罚单又让微医的上市之旅变的扑朔迷离。


但微医已经到了必须上市的时刻。


目前为止,微医已经完成7轮融资,背后的腾讯、高瓴资本、五源资本、中投中财、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实体等明星资本也到了收网的阶段。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并不会成为上市的决定性障碍。”北京一家熟识港交所上市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样表示,在港股规则下要做好对历史事宜的披露。“

但不管是为了上市,还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微医都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IPO的艰难之旅不难看出行政处罚并不能成为IPO上市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反应了微医的运营及盈利模式仍有限制。

微医虽处黄金赛道,但微医连年的亏损也不免让人担忧。2018-2020年微医年内亏损分别为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8.69亿元

在同赛道领域,微医的竞争优势也不明显。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含着金汤匙出生;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背后都有母公司的巨大流量池,在医药供应链及其管理上有绝对的优势。

遗憾的是,这些巨头也都挣扎在亏损的泥潭里

比如,京东健康2021年全年度亏损10.73亿元。

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2021年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9.49亿元,扩大到15.39亿元。

即使背靠阿里巴巴,阿里健康2021财年期内亏损2.66亿元,由盈转亏。微医何时能扭亏,也是未知数。

而对比其他拥有强大背景支持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微医业务营收来源相对显得单薄了很多。

当然目前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没能逃脱单一盈利模式的命运。

从2012年至今,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与头部的几家未上市企业,都尚未在医疗服务上获得持续盈利,几家营收不错的上市公司,其主要营收也多来自于在线售药。

而微医想要如何破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需要做好两件事:把既有的运营模式做得更实,实现营收规模化;完成IPO上市,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支持。”

通过此前频繁的融资,支撑起微医的数字健共体模式在多地复制,同时通过国有产业投资基金的加持,或许能给微医的后续发展带来不一样的医疗资源。

后续微医应该会继续他的IPO之旅,何时能上市,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