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十亿美元分子》是美国知名记者巴里•沃思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在美国热销近30年,讲述了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在创业初期的科学研究与商业融资的故事。
当下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热闹与喧嚣,机会与风险,在景气周期的底部与顶点的快速切换,和30年前的美国比起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那么,如何找到中国Biotech的“十亿美元分子”?
1、新技术或者新理念是成功的关键吗?
不一定,甚至可能没啥关系。
福泰制药最早提出的理性设计分子的理念,并没有让福泰制药真正做出预期中更好的药物,无论是免疫抑制剂还是抗艾药物都失败了。
现实中,福泰制药后来成功的药物则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与最初的卖点几乎不相关。
所以,先进技术就能代表成功吗?并不能划等号,医药毕竟还是一个商业活动,是骡子是马,做出成功药物并卖上价钱,才是王道。
尽管如此,对于新技术也不能完全陷入“虚无主义”。
福泰基于构效关系而进行理性的分子设计,最终还是成为了现实。而对于众多还没走出来的biotech来说,新技术的故事依然还有吸引力。
最忌讳的是,往往被单纯一个所谓的广阔前景就给忽悠了,连证据也不找不看,光听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掏钱,这和买保健品就没有差别了。
如果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在一定范围之内,有科研证据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值得一试。
2、什么样的管线更容易成功?
一是适应症布局多且快。
单抗在经过人源化、全人源化两代大的改造以后,其他的不管如何修饰,各家如何费尽力气,从结果来看还是差不太多,尤其是目前大多数不敢做头对头研究的情况下,同一代的单抗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靠的是适应症的布局,以及临床的速度,以及后续商业化的能力。
二是化学的参与。
目前来看,敢于做头对头且胜出的很多都是小分子,比如各种“替尼”,也包括DS-8201赢了T-DM1,都有很大的化学因素在里面。所以,如果一定要赌一个best-in-class,个人倾向于从化药中找。
3、为什么大药企还要保留自己的早研团队?
这两年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药企做大了,应该主要通过license-in为主,因为没人能在所有赛道保持领先,合作才能挑选出最好的候选产品。
这种观点是错的。
诚然,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确实大多是买来的,但福泰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大药企自身没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和他们竞争,在谈判中就会处于劣势。
大药企的早研团队一方面是研发重器,另一方面也是战略武器,就好像当年王强对俞敏洪说如果你不让我加入新东方,我明天就在你对面开一家新西方一样,是一种战略上重要的威胁。
4、怎样的Biotech是实干的企业?
怎么判断一家企业在真创业还是假创业,有没有真的进取心?
这个问题尤其要提给biotech们,集齐了多个有MNC履历的高管就能成功吗?那只是给投资人看的,未必有用。
福泰的故事,从企业内部的视角给了一个答案——理想主义,想站在学术前沿,想赢得和大企业的竞争、想将理念付诸实现的理想主义。
当然,金钱和名誉的刺激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乔布斯说,真正的顶级人才是不需要激励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有极强的驱动力,工作就是成就感的来源。听上去就是在PUA,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然而,作为外人,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这家公司的人是不是实干?
听他们自己说肯定是不行的。有没有什么外人可以参考的“实干标志物”?比如管线平均研发费用?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还是DA、幻灯对最新学术进展的覆盖程度?亦或是某些市场活动的创造力、创新性?
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5、医药股能够抗周期股吗?
在二级市场,“吃药喝酒”一度是公认的抗周期行业。
但是在经历了18年以来的多次集采和医保谈判的洗礼,个人建议以后“喝酒吃药”把“吃药”拿掉吧。
创新药时代,医药大概可以叫“楼梯股”,出一个爆款,上一个台阶,这是抗周期的方面,但是一个重磅临床失败,也会使得公司估值或者股价重重地下一个台阶。
此外,资本对于生物医药技术周期性出现的幻想,以及由此引发的贪婪与恐惧的交替,会加剧医药股周期性的属性。
福泰的故事已经描绘了,资本是如何在几个月之内从对生物医药技术无比乐观,到争相踩踏,差点导致福泰IPO流产,这和当下的中国创新药融资低潮毫无二致。
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你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资本市场融钱,而是当你可以融钱的时候就要果断融钱,否则很可能就是时不再来。
这或许也提示,真的好公司,要尽可能忽略市场的非理性,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们坐的不是平稳的豪华游轮,而是海盗船,要有迎接惊涛骇浪的准备。
6、如何给医药股估值?
医药是科学,也是玄学,还有点艺术的成分。
事实上,哪怕把市场潜力、流调数据、患者流、患者旅程、专家观念、临床证据、指南规范、医保谈判等等都算进去,依然是不能算准一个产品的销售额的。
更何况作为我们外面人,缺少真实的医院和药房终端数据,不知道真实DOT,既难以调查医生观念,也无法深入调研各省医保执行差异和进院困难点,光是以患者人数和药品单价为基础,就要估销售额,颗粒度实在是太糙了。
更难的,是给未上市产品和技术估值。
福泰的估值就经历过剧烈的波动,曾经为了融2000万美元都要谈判大半年,到后来突然发现市场轻轻松松就能融7000万,过了没多久又变成辛辛苦苦只能融3000万,大起大落说明市场本身就没有对这类公司有统一的估值意见。
市场情绪好的时候,股价是最乐观的那个人愿意出的价格,市场低谷的时候,股价是最悲观的人想卖的价格,医药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会出现非理性的“极端人”,因此大幅波动实属正常。
怎么办?只能平常心吧。只能盯着真正的好产品、好技术,坚持下去。看多了,其实对谁什么是突破性的产品,谁在认真干活,心里都有杆秤。
所谓估值,终究只是幻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辜负最深情的坚持。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