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入局,医药股到了抄底时刻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2020年8月-2021年6月,是医药板块的高光时刻,彼时各大上市药企的股价屡创新高,一级市场项目融资更是烈火烹油,大大小小的投资人在对星辰大海的憧憬中,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从2021年7月开市,无论是美股、A股还是港股,开启了一轮全球性的生物科技板块的大熊市,很多公司跌幅都一度超过50%,相当一部分预期打得太满的Biotech股票,跌幅甚至达到80%-90%。

市场从来缺少理性客观的时刻,大部分时候是在极度乐观与极度恐慌的的两级摇摆,那么,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惨烈熊市之后,医药板块到了见底时刻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产业资本陆续在逐步进入,至少,这是一个很正面的信号。

2022年8月4日,信达生物宣布,知名的跨国药企赛诺菲,拟以6亿欧元入股信达生物。

赛诺菲的入股,将通过两次认购信达生物增发的股份来完成。

第一次是按照截至协议签署前一天(2022年8月3日)过往30个交易日内信达生物平均股价溢价20%的价格,即每股42.42港元,以新股认购方式购入价值3亿欧元(即24.17亿港元)的信达生物普通股份。

第二次是基于未来双方一致同意的条件下,赛诺菲有权额外购入价值3亿欧元的信达生物普通股份。

赛诺菲对外界表示:“与信达生物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夯实我们在中国肿瘤领域的布局和长期承诺。”

我们相信,入股信达生物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一定是赛诺菲决策模型中的重要因子。

但是,从2021年以来,信达生物的股价自最高点已经回调约70%左右,处于低位的股价带来的投资性价比,很难说不是赛诺菲考虑的因素之一。

赛诺菲入股信达生物,不是产业资本入局医药板块的孤例。

2022年6月13日,贝达药业正式对外宣布,拟向公司实际控制人丁列明博士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596万股,发行价格为38.51元/股,预计募资总额不超过10亿元(含本数)。


作为自然人的创始人,掏出10亿认购自家公司增发的股份,这不仅在整个医药板块颇为罕见,即使在整个A股的历史中,也找不到太多雷同的案例。


毕竟,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创始人,都是套现走人为主,不断地减持再减持,能掏出10亿真金白银重新砸回公司的,实属凤毛麟角。


其实,除了产业背景的资本以外,金融资本也在悄悄入局医药板块。


7月26日晚间,复星医药披露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千亿医药巨头复星医药的定增结果出炉。


公告显示,本次定增的发行价格为42.00元/股、发行股数为1.0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了44.84亿元。


本次发行的发行对象最终确定为10名,阵容可谓豪华,其中,千亿私募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获配了复星医药的股数约4761.9万股,获配金额将近20亿元,一人“包揽”了此次定增的超40%的额度。


同时,UBS AG(瑞银集团)也获配了复星医药非公开发行的2009.52万股,获配金额为8.44亿元;财通基金获配了1357.14万股,获配金额为5.70亿元。


此外,摩根大通、国泰君安资管(亚洲)公司、华夏基金、大成基金、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获配股数也相对较多。


各路资本的竞相出手,背后是医药板块估值处于显著低位。


从2022Q2基金半年报来看,普通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中,医药股持仓占比为4.9%,环比下降1.0%,且已降至2009年以来低位水平,相比2021年同时期下降4.3%,近乎腰斩。


同时,板块估值已经来到了近5年的底部区域,截至2022年8月5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约24.6倍,低于行业2012年以来估值中枢。


当然,低估值从来不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就医药板块而言,优秀的长期基本面才是支撑医药投资信仰的核心因素。低估值只是提供了更好的买入时机。


从历史情况来看,医药板块牛股辈出,“三年五倍”、“五年十倍”的案例层出不穷,但五倍股、十倍股的另一面是很多个股多年不涨,甚至长期处于发行价以下。


在医药板块日益成熟的今天,这种结构性分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深化,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识别处符合行业趋势、能提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临床价值的好标的。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