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佰傲谷BioValley
就在前几天美国时间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关于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政命令,该方案旨在“确保我们在美国能制造、生产自己发明的所有产品”。
白宫称,过去美国过于依赖产业外包,以至“威胁到了美国获取关键生化产品的能力”,这项倡议将创造就业机会,建立更强大的供应链,并取代“国外脆弱的供应链”。
尽管这项法案没有提及任何的国家以及企业,但在资本市场中犹如投入一块巨石掀起波澜。
CXO的下跌完全是受到美国新法案的影响。新法案提出增加美国当地医药制造业,减少国外供应链的依赖。而我国CXO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可以说是对号入座的产生了相应效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法案能否真正地对CXO行业产生长久的影响,或许还值得商榷。
其一,新法案虽利好美国制造业的同时也涉及医药巨头利益。真正到审议阶段或许会遭到巨大阻力,其政治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实际运行意义。在政策支持细节尚不确定前提下,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监管严格且合规产能建设配套落地周期较长(3-5年以上);因此该行政命令短期来看对于生物制药产业实际影响有限。
其二,就在美国时间9月14日,白宫举办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峰会”,宣布提供20多亿美元的资金以推进拜登总统的这项行政命令。白宫提供的细则中并非只针对生物医药,而是分散在燃料、食品、材料等多个领域。此次规模的投资并不能改变相关产业格局,短期内CXO产业乃至相关配套人才全部回流美国并不现实。
其三,目前国内CXO板块已经经历持续一年的下跌,跌幅整体超40%。与其他成长性板块相比CXO板块目前处于明显超跌状态。目前头部公司的pe值普遍在30-50范围内,未来持续下探的空间不多。
例如药明康德今年上半年毛利率36%,ROE11%,净利润46亿,同比增速73%。各项指标远远超过绝大多数A股公司,但药明康德市值只有2226亿。如今还因美国新法案而暴跌,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市场情绪的恐慌,但长期走向仍然看其基本面。
其四,国内CXO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美国生物制造业完全本土化对于其药企损失巨大。美国百日审查报告中曾写道完全本土化
除此之外美国的产能建设周期/员工成本远高于中国
CIC灼识合伙人王文华也表示,国内CXO企业在生物制药的外包服务方面优势得天独厚。国内CXO企业的人力成本较低,且有着充足的化学、药学等科研人员储备;国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其三,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充足的患者病例资源能够在临床前针对各类细分疾病做到快速大量入组,加快新药研发进度。
回顾中国的CXO行业发展,20年发展历史,是在承接外资药企研发生产外包需求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今拜登颁布的新法案行政命令的明确细则没有公布之前,并不意味着对中国CXO行业意味着重大的利空。
曾经美国政府也向芯片巨头AMD英伟达颁布禁令要对中国区客户断供芯片。这一禁令,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美国企业的发展,迫使其产品从全球最主要的成熟市场退出。最后在权衡利弊之下,不得已仍然授权芯片给中国。现如今法案有相似之处,未来国内的CXO凭借着工程师红利以及成本优势,仍然在全球CXO行业占着优势地位,国内CXO板块或许会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