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寒冬下的众生态

以下文章来源于:贝壳社

今年的医药行业,如果要找一个可参考的过去,2012年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时点。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人在行业周期底部做一些逆势扩张的事情。


十年后的今天,类似的戏码再次上演:医药一二级市场因为各种宏观微观的条件受到震荡;集采和医保控费的政策之下让不少企业改变策略;估值和营收双减之下,一些企业降薪、裁员、砍项目轮番上演……但有一些公司却在纷纷扩建,逆势扩张。这其中,除了一些资金流稍微丰腴的公司,一些刚起步不久的Biotech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有人辞官归故乡,有人星夜赴考场。任何一个行业,在每个混沌的时期,有隐退者,也有弄潮儿。


01

有的药企在卖厂,有的公司在扩张


四月,曾经的License-out明星天境生物被曝正考虑卖身欧美制药巨头,引来一众唏嘘,虽然天境后面否认这一传言,后续的卖身确实也没有下文,但这种风吹草动在行业寒冬很容易草木皆兵。


拥有大把现金流的天境肯定没到卖身的地步,但是曾经加杠杆办厂的新兴生物药企业科望,却沦落到卖厂的地步。


作为“礼来系”的又一大手笔公司,科望在双抗和一些新靶点上都有些许成就,但也许是被寄予太高的期望,科望的步子迈的很快。成立不到一年,便上马12条管线,无论是自研还是BD都很激进。并且,产品还没出来,自己生产基地便开始搭建,在公司创立的第三年,便贷了1.5亿兴建中试生产厂房。


只是,一个行业下行就直接把这种急速推进的项目打回原形,曾经贷款建的厂,如今为CDMO头号玩家药明生物做了嫁衣。


科望的资产好歹有人接盘,不至于资金链断裂以至于公司运转不下去,同样是步子迈得快的迈博药业,在一场疫情之后,只能无奈宣告停工停产。


迈博的年龄也不大,走的是Biosimilar路线,也许正是这种偏保守的产品策略,吸引到的也是三生制药这种偏传统的投资人。


迈博的研发策略很“保守”,但是运营策略却很激进,三个知名单抗的类似物临床同步一起推,领域从肿瘤到呼吸到自免,壁垒高战线长,这对临床团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022年上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直接让迈博,吃了一记闷棍。


据一位业内人士提及:“今年上海张江,疫情结束后,有不少既没上市又离上一轮融资还很远的双创公司,都游走在关厂的边缘。


而对于药明这种本身家底殷实,再加上新冠疫情期间承接大量疫苗和海外小分子药的生产订单的企业来说,收购起业务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药明生物在国内各处收厂:药明康德在国内、爱尔兰和新加坡新建产能;凯莱英新掏了40亿扩张一体化实验室产能,目的很明显,要冲击药明的龙头地位;张江也有临床前CRO公司,在扩建动物房。


不止是CRO公司,一些制药企业也在做逆势扩张的动作。比如君实,旗下的君拓生物在疫苗和抗感染领域推进很快,据称已经在上海拿地了;更不用提在去年完成三地上市的百济,不仅商业化团队扩张了一倍,海外的各种临床也是大把的开。


“辞官归乡”的都是因为现金流紧张,“星夜赴考”的都是兜里有钱。而这里的钱,有的是自己赚的,有的是向资本市场要的。


拿君实来讲,在新冠业务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很快启动了A股近40亿的定增,刚刚过会,即将进入询价阶段。百济在去年就在科创板融资200亿,这笔钱据测算能续命到2026年。即使是药明、凯莱英之类,也都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次向资本市场伸手,才有了今天成熟而稳定的盈利业务。


断臂求生是一种应对行业下行策略,能减缓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而逆势扩张,尤其是在自身体量不足的情况下加杠杆去做,是一种极端的经营策略,要么快速脱颖而出,要么加速走向灭亡。


02

逆境之下,不同阵营下的Biotech


中国创新药大多是Me-too,几乎没有临床失败的项目。这也引来一种不是太好的风气:创新药下半场,大家都在比拼自家管线的丰度,谁的管线列表拉出来长谁牛逼,哪怕其中有95%都是临床前。


但近两年,先是海外的临床数据直接收到对方监管的“好人卡”,后来以百奥泰为代表的企业,宣布“国内的临床也会失败”,大家才意识到,产品不是写进管线列表里就能变成估值的。


创新药,是一个真正九死一生的行业。


于是,在今年行业景气度进一步下行之后,不少药企也开始收缩管线了。


上半年,高举高打的三叶草生物传出要精简管线,砍掉了三个肿瘤项目;疫苗公司沃森,暂停了重组EV71疫苗的研发,这对产品为王的疫苗公司是一个不小的挫伤;再鼎医药半年报披露,其暂停了两款新药的临床,理由是需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后面,老大哥恒瑞中报披露后,也在电话会上提到有一些临床项目需要暂停。


这一轮刹车之后,中国的创新药新势力们大概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创新药的残酷性,未来决策也会更趋于理性。


当然,也有人在加码投入。


除了上面提到的君实和百济,今年有不少企业借助新冠项目切入疫苗和抗感染领域,比如丽珠、先声。还有像长春高新一样资金充足的企业,今年新布局了不少制药项目。再比如老牌医药公司华东,除了布局医美项目,今年还新收购了两个ADC产品。


求稳还是激进,更多取决于这个项目团队的风格和执行力。当然,同样考验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对整个中国医药行业趋势的一个把握。


03

政策面调整是雪中送炭吗


9月29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挂了一则通知,宣布药品注册费用可以延缓上缴。


一款药品/器械,分境内/境外、仿制还是创新、临床还是NDA……各种类目费用从1万到60万不等,但都是一次性的,和动辄几个亿的临床以及临床前开发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虽然药监的这个通知,对新药的研发起到的降本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也在传递一个信号:顶层设计也能体谅到行业的寒冬时节。


政策的初衷并不是要打击行业。


拿这次脊柱集采来讲,首先是整体降幅在61%,最关键是各家报量企业之间价差不大,避免了恶性杀价带来的多输局面;其次集采一开始设置便为了引导参与企业“按实力集采、人人有份”的规则,来让集采真正起到避免中间商、优化供给的初衷。


集采越来越趋于常态化。之所以要进行下去,一来是医保资金确实存在供需问题,需要提前布局;二来从全国范围数据来看,中间商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费用,能用行政手段解决掉符合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


但是,中国医疗支出在上升,集采这一块压缩出来的钱,在向其它新的领域慢慢流入。整个体系的总量在涨,这也符合医药十四五规划里对医药工业每年8%增长的一个趋势。


医保的逻辑也一样。


虽然每年医保谈判都有各种花式砍价,但从近两年医保谈判来看,整体降幅确实趋于愈来愈温和的情况。而另一边,医保带来的创新药加速放量的确客观存在。


微信图片_20221011153715.png

来源:天风证券


只是在一个整体偏收紧的宏观环境里,明显的利好容易被忽视,但很小的利空却很快被放大。


重要的是参与者们能够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创新药行业有起有落,但创新药的开发在任何时候都是九死一生,这是所有从业者一踏进这个行业就该铭记的铁律,也是这个行业的运行核心所在——因为壁垒高、风险大,所以价值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