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超声冲击科创板IPO,能否扭转市场局面?

以下文章来源于:众成医械

2022年10月,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汕头超声”)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银河证券为其保荐人与主承销商。本次冲击科创板IPO,汕头超声拟募集资金3.11亿元,用于医用成像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工业无损检测系统研发、便携式DR系统研发、产业化及市场建设等项目。


汕头超声成立于1982年,主要从事医学超声诊断系统、医用X射线影像系统、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其在1983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量产的超声成像诊断仪CTS-18,被誉为“中华B超”。1997年,汕头超声成功收购了美国ATL公司彩超技术及生产线,率先生产彩超。2008年,汕头超声成功研制了实时三维(4D)容积探头,填补国内空白。


据医械云数据显示,截止9月,汕头超声共有35件产品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有15件,全数字超声显像诊断仪有5件。


表1 汕头超声已获批的医疗器械产品情况

微信图片_20221013145850.jpg
微信图片_20221013145854.jpg

数据来源:医械数据云

 

汕头超声在超声仪器国产化时间年限较长,但其重心一直放在低端市场,以价格成本优势夺取份额,也成了汕头超声的局限性所在,由于低端超声技术壁垒不强,存在被其他企业降维打击的可能。此外,在“县域医共体”及“千县计划”下,区县医院迎来发展,增加的需求更多来源于中高端市场,与汕头超声相反,迈瑞医疗则凭借中高端产品从中获益。


招股书也显示,汕头超声2021年收入下滑,主要是疫情受控后国家实施以公立二级、三级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而汕头超声原终端客户中占比较大为私立医疗机构、公立乡镇级医疗机构,因此导致医用超声产品销售数量下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汕头超声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收入和利润来自超声产品。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超声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77%、87.45%、88.58%和88.65%。其中,主要还是医用超声产品。以2021年为例,汕头超声医用超声设备实现营收1.75亿元,占总营收的62.53%,工业超声设备实现营收4120.61万元,占总营收的14.74%。


此外,汕头超声的医用超声产品包括彩超和黑白超,其中黑白超收入占比超过10%。以2022年上半年为例,招股书显示,彩超销售数量为877套,实现销售收入为7090.14万元;黑白超销售数量为842套,实现销售收入为1065.17万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汕头超声的产能利用率已腰斩式下降。招股书显示,医用超声主机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90.63%下降到2021年的58.41%;医用超声换能器从2019年的95.81%下降到2021年的36.12%;X射线设备从2019年的65%下降到2021年的62%。


2022年上半年,医用超声主机的产能利用率为78.74%、医用超声换能器产能利用率为45.90%、X射线设备的产能利用率为98.33%。虽然2022年上半年汕头超声产能利用率回升,但仍未恢复疫情前水平。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还是在产量再减半下降实现的。


汕头超声新产品推广也遇阻。虽然汕头超声的优势在于其及其全面的产线能够较为轻易地横向拓张。例如,汕头超声扩展的全容积乳腺超声成像系统,正是近年来女性两癌筛查市场的崛起。不过,近年汕头超声在二级、三级医院的推广重点为全容积乳腺超声成像系统,但针对该产品的检查收费标准目前仅有上海、重庆、江苏等省市完成制定,全国大部分省市尚无相关标准,导致汕头超声该产品推广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