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市值10亿的港股医疗器械公司,要在科创板募资14亿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2022年10月10日,港股18A板块的神经介入器械上市公司心玮医疗发布公告,建议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计划申请配发及发行不多于1300万股A股。

根据公告的信息,经扣除发行费用后,该公司自A股发行的募集资金总计将达人民币14.32亿元。
然而在当天,心玮医疗的市值仅仅11多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科创板计划募集资金,居然高达港股市值的140%,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极度内卷的神经介入赛道
神经介入赛道,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级市场红得发紫的一个细分赛道,心玮医疗又一度是神经介入赛道的明星企业。
根据不完全统计,一级市场至少有超过30家神经介入赛道的创业企业获得融资,加上布局这个领域的一干上市公司,粗略估算起码有几十家公司在这个领域竞争,而且几乎每家企业都矢志不渝要做神经介入的平台型企业。
所谓平台型企业,就是所有神经介入的细分品类产品都要覆盖,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每一家企业的态度都是:要,还要,都要!
但是大部分产品,其实都缺乏实质的创新,同质化程度过于严重;以至于,不同神经介入企业网站的产品介绍页面,都长得形似且神似。隐去企业名字,很难分辨到底是哪家的产品。
甚至已经有国内企业的产品,由于和国际巨头的竞品长得过于相似,已经遭到了诉讼。
这种极致内卷的程度,就很可怕了。
仅仅2022年8月,就有12款神经介入类产品获证,目前累计获证的神经介入类产品数量估计已经过百,此外起码还有几百张不同的注册证正在路上。
所以,心玮医疗在港股的发行价格高达171元/股,现在已经跌到30.3元/股,破发83%,主要是由于这个赛道的竞争格局,实在无法让人乐观。
难以撼动的外资
中金公司在2020年曾经发布一篇研报,认为中国神经介入市场潜在规模为270亿,其中缺血类产品107亿元,出血类产品65亿元,通路类产品106亿元。
心玮医疗的招股说明书认为,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人民币2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6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预期将在2030年增加至489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1%。
正因为“看上去”很美,所以吸引了众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入局。
但是蛋糕虽然看得见,不等于一定吃得到。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外资仍然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份额,数量众多的国产玩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拿2020年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销售收入而言,中国神经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前四大参与者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全是外资,他们掌握了超过85%的市场,第五名才是国产的微创脑科学,市场占有率仅仅为4%。
剩下大约10%的市场,才由包括心玮医疗在内的几十家中小企业分食,确实有一点窘迫。
甚至有严厉的批评者认为,国产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投入这么多资源,才啃下这点市场占有率,他们集体失败了!
个中的原因很多,产品通过临床试验并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说服医生使用其产品。
拿弹簧圈来说,尽管国内数家公司也推出了弹簧圈产品,但总体的市场份额还是偏低。就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的医生在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跨国企业的产品。
国产替代和集采哪个先来?
当然,也有人认为,外资不会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替代是一个可能缓慢但是必然的过程,国产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星辰大海,虽远必至。
如果没有集采这件事,以上逻辑可以打满分。
2021年8月,河北省首先对神经介入器械中最为成熟的弹簧圈正式开启带量采购,打响了神经介入医疗器械集采的第一枪。2022年以来,江苏、福建、安徽、吉林等多个省份跟进对弹簧圈的集采。
根据NMPA网站查询,截至2022年9月,不同类型的国产弹簧圈注册证已经至少有19个。
理论上来说,同类产品的注册证达到3-5个,就具备了启动集采的基础。
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其他主要细分品类,如抽吸导管、取栓支架、密网支架等等,未来3-5年,不会有哪个少于10张注册证,超过20张注册证的也毫不奇怪。
如果真的有200~300亿的潜在市场规模,意味着每年要从医保口袋掏走百亿级别的真金白银,不集采还等什么呢?
14亿的融资合理吗?
回到心玮医疗的科创板融资,截至2022年中报,心玮医疗的账上还有9.97亿现金以及0.23亿应收账款,相当于还有10亿现金在手。
整个2021年,心玮医疗研发费用不过0.76亿,2020年研发费用只有0.51亿;10亿现金,足以支持10年以上的研发,无法理解,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到资本市场狠狠融资14亿?
根据心玮医疗的公告:拟用8.39亿元扩充生产产能,用1.92亿元组建商业化团队做营销,用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这个用途,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反正我看了半天,只看到两个字:"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