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深蓝观
高翼 | 撰文
王晨 | 编辑
对于一手缔造“5000亿药明系”的李革来讲,虽然通过两家CRO巨头能延伸出去的生物医药公司众多,但最能承载其“再造一个百济”梦想的,还属基石药业。
2016年,基石药业从药明生物那里拿到13个临床候选分子后,便正式上马。从A轮开始,政府基金、红色资金、产业基金以及其他活跃在最一线的头部市场化基金竞相涌进,随着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加盟和临床的加速度,基石创立三年便高调登陆港股市场。几乎每项动作都在刷新这个行业从业者的认知。
但仅仅五年过去,尽管基石在创新产品和商业化上均取得一定成就,但似乎离着“下一个百济”却越来越远了——前不久,据多方媒体报道,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生产活动全部暂停,因为生产车间运转并非没有成本,而基石当下的销量撑不起产能运转。
对于一家转型向前的biotech来讲,自有生产产能、摆脱供应商的依赖,同时壮大自己的固定资产和业务规模,这是其走向大型药企的阶段性标志之一。如果不是现金流紧张到难以支撑公司运转,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
据业内人推测,基石这次关掉的CMC产能,最后大概率还是会(折价)卖给药明生物。
五年前,基石从药明生物下单13款分子,给药明生物贡献当年营收的16.1%,使得这家不满一岁的biotech成为后者当年第二大客户。五年后,基石吃着生物医药政策红利、并从地方园区各种优惠扶持之下拿到的生产产能,最后还是要拱手相让给药明。
李革“再造一家药明康德”的成就已经完成得七七八八,并且在大分子越来越受关注之下,大概率是要青出于蓝。但李革“再造一个百济”的想法,短期看,基本是要折戟在这一次的生物医药的下行周期。
百济神州,作为一家三地上市、业务布局五大洲、10年融资近500亿元的生物医药公司,无疑是每一个有能力和资本的生物医药从业者心中的一座灯塔。
这座灯塔吸引了无数双创公司前赴后继。其中已经“上岸”了的,目前都在苦思冥想去押注下一个可以讲千亿故事的赛道。而剩下跑得稍微快一点的,都阶段性地会师在了港股18A和科创板。
他们勉强赶上了中国这波创新药红利的尾声,但在资本和政策迅速降温之下,普遍像基石一样,陷入现金流紧张的泥潭。
他们都在苦苦挣扎,等待下一个风口。
-01-
走在清算的边缘
作为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基石不是最惨的那一个。
虽然到今年Q3,按照以往研发烧钱的速度,基石手里剩下的钱已经不足接下来一年的开支了,并且商业化方面销售数据始终不见大幅上涨,但基石尚且还有产品在卖,并且今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较去年已经砍去近50%。而这次关掉生产厂,这部分又能再挤出不少空间,以供公司接下来的运营。
只是离曾经喊出的“Bigpharma”的口号又远了一步。
尽管每家企业都不愿意去讲自己的不好,但从上市公司不得不定期披露的报告和一些微博和公众号上的碎片消息来看,有不少biotech真的都走在了清算的边缘。
比如,有公司base上海,受到上海疫情波及而不得不宣告停工停产;有公司和基石一样,同样因为需求和产能不匹配,不得不将设备卖给接盘方;有公司楼刚装修好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要出售;还有的公司据说虽然没裁员,但是HR已经开始查每天的考勤了。
当然,管线的优化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毕竟就连现金流健康、家底殷实的恒瑞也开始砍临床了,大多数biotech的管线列表里,虽然公告暂停的没几个,但凡是已经过气、讲不出啥新故事但同时进度又还在临床一期之前的,基本都处于“睡觉”的状态。
这些公司这一年来开的董事会,成为CEO最怕经历的场合,被狠狠按在地上摩擦,已是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事实上,不止国内的biotech惨,全球都一样。
前不久,知名生物医药门户网站fiercebiotech整理了今年以来欧美生物科技公司的裁员情况,数据显示,或因临床失败,或因现金流紧张,或因融资不顺,每个月有平均10家左右biotech宣布裁员计划,裁员比例从15%到80%不等。
相比于其他行业,人是生物技术类公司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过去创新药行业的泡沫和抢人大战让各类人才的薪酬待遇水涨船高。还是以基石为例,2018年,基石CEO江宁军薪酬总额高达1.41亿,成为当年18A公司里首屈一指的待遇。
而如今,biotech公司想要壮大团队,很多时候必须得开出甚至比欧洲和北美还要高的工资,才能勉强招到。“人才的泡沫”在行业下行时期更难消化,毕竟相比于股价腰斩、管线估值打折,“XXX家薪酬大幅缩水”是一件更难启齿的窘境。
但是,对于仍远远未盈利的18A公司来讲,人还是要继续招,研发还是得继续烧。即使是“清算的边缘”,只要没真正宣布破产,都还有拯救的可能性。
-02-
从吃大餐到啃干粮
今年5月,老牌原料药&制剂公司海正药业,宣布将承接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生产订单,正式晋身“新冠产业链”之列,在A股一时风光无两。但就在三年前,这家公司因为资金紧张,一度落到卖房地产甚至卖孔雀的地步。
中国的医药行业起步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之前已经有经营性业务的医药公司,除了恒瑞孙飘扬这般“福将”,创始人大抵上都遇到过四处借钱甚至抵押房产给公司员工发工资的桥段。
而创新药东风之下,此前一直在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的MNC大厂里研发&运营高管们,回国创业之后,基本都是资本一路保驾护航,这两年渐起的融资困境大概率是这批创业者在中国遇到的第一次寒冬。
或许,这批18A的公司,是时候也该效仿前辈们“啃干粮”的精神了。
而事实上,放眼全球生物医药行业,IPO和股权融资,绝不是生物医药公司的唯一的来钱手段。
前不久,有企业家喊话资本“能不能耐心一点,多给一点包容”。但biotech自身,能不能去承担一点资金的风险和成本,考虑一下贷款和债务等金融工具?
的确,对于创新药这种高风险行业,尤其是临床前期偿债能力弱的公司,如果真要走债,势必利率不会低。但对于原有股东方来讲,无论是以更高还是比原来更低的估值参与到后续的融资里,都很难说服出资方,那为何不联合LP,一起退一步,尝试下用一些回报少但风险更低的金融衍生工具,去拯救现金流吃紧的被投公司呢?
对于股东来讲,VC投资,拼的是投后管理,而当下投后管理中,最值得做的一件事之一就是找钱。
而对于企业方来讲,拿PPT换现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行业下行时期,也该去承担一定的资金风险。
毕竟,没有背水一战的精神,何以来趟九死一生的创新药这浑水?
有观点讲到,中国的创新药企应该死掉一批,因为现在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
但一个现实是,只有更多的泡沫,才能酿造出更好的创新药果实。创新药的idea虽然都是偶然发现的,但每一个idea背后,都是由大量的经费密集、人员密集和技术密集堆砌出来的。
据药智网数据,中国活跃在研药物3716个,对应761家医药公司,而美国的活跃研发药物8469个,对应公司2502家,虽然这背后有美国医药GDP高企的原因在里面,但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四倍,人均GDP赶来之后,理论上中国应该有更大的用药市场。中国也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新药。
临床你争我赶之下,可能每家的肿瘤药,相比当下指南都只有一两个月的生存获益,但放眼五到十年,这些小的临床增量加起来,便是某个治疗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
所以监管要做的,一方面是要保证后面的药企做出来的东西相比前人要有增量,无论是一年前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肿瘤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还是近期发布的《新药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
而另一方面,便是要保证这个领域里有足够的玩家继续玩。不仅要保证现有的18A公司活下去,还需要更多的生物科技企业不断投入进来。
-03-
未来还是得靠顶层设计?
这个世界是多样化而复杂的。
在中国这波创新药红利期里,有一些公司是几个人借着圈子关系,浑水摸鱼般把几个项目和若干资金聚集在一起,打包成一个生物科技公司,然后在中介机构的包装下,很快上市。
也有砥砺前行的。比如一些在技术口或者某项细分领域审批口兢兢业业了一辈子,如今下场自己带领三五个人,朝着一个不算火热但市场有需求的方向,踏实做药。
但更多的时候,这两类初心也可能是同时存在的:很多打了一辈子工的研发高管们,想自己出来做一回,体验一下当老板的感觉,真正为自己(和股东们)拼一波。但与此同时,也确实想做出一两个好药,在中国的医药历史长河里留下一道印记。
当然还有有心栽花的。履历很好,公司也算脚踏实地,但一直踩不准资本和行业的节奏,进度一直很慢。
也有无心插柳的。最典型的,当属跑得最快的几个新冠小分子药企。明明在自己原来的治疗领域里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耕耘,突然遇上了新冠疫情,简单做做临床前研究,就直接上马了新冠的治疗,每期数据的亮相,都吸引足了整个市场的目光。开拓和真实,要是在A股上市,他们每家的市值,能抵得上多少个歌礼和华领?
顶层在审批&流通政策和资本上并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把“脚踏实地”的公司捞出来,也不能“浑水摸鱼”地按下去,这样的政策工具还没被发明出来。只能是打击的时候无差别打击,扶植的时候也是全方位扶持。
18A公司面临的都是现金流紧张的问题,短期看都是钱的问题,但长期看,都是预期的问题。
创新药本质上是一个吃流动性的行业。但宏观的政策,永远都是左右交替前行,但大抵上是宽松周期偏少,紧缩时期偏多。
要重拾整个社会对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信心,还是需要在合适的引导之下,给予一些积极的预期。
2008年,中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正式提出,到2020年正式收官,一共诞生了78个一类新药,其中2018年之后,受益于创新药东风,三年里诞生了37个。而整个专项中央财政投入仅230亿,相当于平均不到3亿一款新药落地,这可比当下BD的价格要实惠多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动了监管、行业、地方政府和资本等多方面一同共振。
这个专项除了极大的充实中国新药研发力量,更多地带动了中观创新药研发体系从零到一的一个跨越。而在当下我们靠me too和fast follow走出“无药可用”之后,也需要一些新的跨越。
或许,对于顶层设计来讲,新一轮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该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