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Biotech关厂停工,连花清瘟正卖到断货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这几天,各种Biotech们关厂甚至卖厂求生的新闻刷屏了,这个列表包括但不限于:基石药业、科望医药、和铂药业 。。。

关厂停工的原因,无非是现金流紧张。
现金流紧张的原因,无非是再融资渠道关闭,又没有可商业化的产品或者产品的商业化实在不给力。
谈到商业化,连花清瘟在大气层中望着地上的Biotech们,笑而不语。
11月13日,多家石家庄的劳务中介发出招聘启事:以岭药业大量招聘普工,待遇180元/天,工作时间为两班倒,白班“早8晚8”,夜班“晚8早8”,工作地点为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门。

微信图片_20221118134237.png

有知情者表示,很多家中介都在发布招工信息,以岭药业此次紧急招工的数量,在1000人左右。
火线招工的背后,是连花清瘟胶囊在多地卖到断货。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连日来,连花清瘟在石家庄当地热销,市内部分药店的连花清瘟胶囊一度出现断货情况。公司内部员工的内购平台由于近日订单爆满,连花清瘟现在已不接受自提,需要排单,暂时只能购买后等待邮寄。
虽然连花清瘟是以岭药业的核心产品,但是其准确销售数据从未公开过。
根据西南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数据,仅仅在2022年3季度,连花清瘟胶囊预计实现收入11亿~12亿元,同比增长25%;按照这个销售预测口径,全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50亿元问题不大,谈笑间横扫一堆PD-1。
连花清瘟们的市场有多大?没有准确答案,但是有个数据可以窥见一斑。
2020年,全国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网,药品订单总金额为9312亿元,其中中成药1791亿元,占比19%。
在此,我们无意讨论连花清瘟们是否真正有效这类可能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想讨论的是:各位缺钱到要卖厂的Biotech们,有可能进军中药这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吗?
这件事情反过来,是完全成立的,赚到大钱的中药企业们,开始进军小分子或者大分子创新药领域,已经比比皆是了。
礼尚往来,既然传统中药企业可以大举进军“西药创新药”,没有道理Biotech们不能涉足“中药创新药”。
在最近几年创新药大潮中,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中药创新药”从未缺席,中药创新药的占比甚至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个新药,其中37个进口新药,39个国产创新药。
在39个国产创新药中,12个是中药创新药,差不多三分天下有其一。
中药创新药难吗?也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一年获批绝对数量确实不高,只有12个;说不难,则是中药创新药的临床设计给人的直观感受。
比如,2022年初,一款中药创新药(以下简称"A药")成功获批,其适应症是:用于不适合或患者拒绝接受标准治疗、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XX癌。
抛开这个适应症前略显非主流的定语不谈,这个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参照药物选择是一个重点。
虽然支持该药物上市的临床试验,确实显示出针对参照药物(另一款中药)的优效,但是其参照药物最早的上市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是药物监管完全处于蛮荒时代的产物,参照药物本身的药理与药效都存在一定的疑问。
类似的案例并不唯一。
在2021年上市的12个中药创新药中,除了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紧急上市的三个药物之外,其他9个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只有3个药物是用阳性药进行对照,占比只有33%。
所以,如果只要打败临床上目前正在使用的中药,就可以成为“中药创新药”,这件事情不一定很难。
比如,一款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心脑血管中药,主要成分为蚯蚓和蚂蟥的粉末,据说一年可以用掉数十吨蚂蚁,其药物作用机制是“树木结实,虫子能钻洞,地面坚硬,蚯蚓能疏通”,故蚯蚓粉末可以疏通血管。
在心脑血管领域,要做出一款大分子/小分子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战胜经典的西药,比如各种他汀类药物或者钙通道阻滞剂等等,其难度是地狱级别。
但是经过各种技术手段,寻找到一个"经典名方",战胜蚯蚓和蚂蟥粉末,这事也许相对容易。
也许有人说,Biotech们即使做出中药创新药,也还是没有销售能力。这事简单,手握连花清瘟这样年销售50亿的品种,一定有大药企愿意接过去商业化
这件事情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解决Biotech自身的现金流。
另一方面,鉴于很多在特殊历史时期上市的中药的药效不明,是未知数X,那么只要在X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即使只是做到"X+1",多少也是一种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