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E药经理人
2022年,A股制药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科创板两家企业有望“摘U”,开辟CXO业务的创新药企迎来新增长,稀缺标的成绩斐然……有盈有亏。华北制药亏损预计近7亿元,罗欣、翰宇等传统药企创新变现难题仍待解。整体而言,110家披露业绩预告的企业中有61家实现盈利,已经超过半数。
2022年已过,疫情影响逐渐消退,A股化药和生物药的制药企业们似乎都明晰了自己的道路。
科创板呈现出了明显分化,来自科创板的“-U”企业上海谊众和艾力斯已经走在了通过“自来水”盈利的道路上,分别预计实现至高1.2亿元和9333.06万元的扣非净利润;而那些高研发投入的科创板未盈利上市药企因license-out带来短暂盈利后依旧保持了高研发投入和高亏损额,百奥泰预计首亏563.77%至759.05%、荣昌生物则预计首亏451.48%。
转型创新中的传统仿制药企业仍挣扎在业绩的泥潭中,罗欣药业、翰宇药业等都因创新药尚未变现,仿制药利润下滑,面临利润首亏,亏损面甚至超过300%。但他们的创新产品也在逐步落地,或许明年他们将发挥自身优势,走通创新药临床推广和商业转化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在或将面临其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预计归母净利润为-6.84亿元左右,预计扣非净利润为-7.29亿元左右。
而在生物制药领域,转型CXO似乎成为创新药企实现利润的“蹊径”。三生国健预计2022年净利同比增加121.50%到176.88%;另一方面,一些稀缺标的成绩斐然,比如专注“细胞培养基+CDMO”业务的奥浦迈同比上年增65.58%至78.83%。
整体而言,创新依旧是A股制药企业们的“旗帜”,但在2022年,盲目创新的日子已经过去,“变现”逐渐成为他们的目标。
化学制药:小分子创新药占据“半边天”
截至2022年2月7日下午收盘,有85家A股化学制药板块企业发布了业绩预告,其中47家预计实现盈利。
如果说A股化学制药板块“好学生”的一边天是转型CDMO的原料药,那另一边天一定是小分子创新药。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7日收盘,以“归母净利润增长上限”排序,同比增长最多的10家企业分别被小分子创新药企业和原料药企业占据,其中上海谊众和艾力斯两家小分子创新药企超越了一众原料药企,拔得头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药企也是科创板未盈利上市企业中,受益2022年净利润转正、有望“摘U”的企业。
上海谊众的盈利模式其实很好地诠释了从改良创新起步的创新药企的发展路径。
根据上海谊众2022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由亏转盈,预计扣非净利润为1.1亿元至1.2亿元,上年同期值为﹣1773.27万元。
其主要产品紫杉醇胶束在2022年的商业化业绩对其由亏转盈功不可没,这点从上海谊众上半年财报中显而易见,其取得了营收7187.08万元,扣非净利润4679.16万元,已经实现扭亏。
紫杉醇胶束是一款2.2类创新药,上海谊众对其进行了剂型创新,使其具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优势,同时其作为基础用药应用于市场庞大的肿瘤化疗领域,市场空间也极具潜力。上海谊众的盈利其实也是顺应政策与环境,一方面,2021年CDE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中就强调,改良剂型也可以是重要的创新方向,不一定一上来就追求FIC、BIC。而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当别人还在为现金流紧张,如何维系生存“苦苦挣扎”的时候,上海谊众已经通过自营商业化产品储备好了过冬粮草。后续,上海谊众的在研管线也继续聚焦于自身在辅料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具有全球前沿水平的后续管线。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也对上海谊众给予了认可,其截至2月8日下午收盘的股价为86.55元/股,较2022年初翻了超两倍。
与上海谊众类似,艾力斯扣非净利润的由亏转盈也来自于“自来水”。据其1月30日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至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4%到52.80%;预计扣非净利润为7791.82万元至9333.06万元,由亏转盈。
由亏转盈的主要原因为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的商业化推广稳步推进,2021年伏美替尼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进入医保,2022年6月伏美替尼一线适应证获批,两步拉动产品快速放量。
这一方面源自非小细胞肺癌的大适应证市场;另一方面,艾力斯的商业化策略成为其产品销售额稳步增长背后的“加速器”。根据艾力斯2022年半年报披露,其核心市场(约1000家医院)由其自主经营,广阔市场(约1500家医院)的推广则对外授权由复星医药负责,搭建自身商业化团队的同时,充分发挥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
金石亚药在原料药和小分子创新药的夹缝中独辟了一条业绩增长道路,其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于2022年第四季度的四类药“抢购潮”, 其主营产品“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小快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快克系列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为公司带来较好的经营业绩,扣非净利润预计为1.62亿元到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322.74%。
在化学制药板块中的传统药企似乎正挣扎在业绩的泥潭中。依旧以“归母净利润增长上限”排序,后10名企业中几乎全是传统药企,其中不乏罗欣药业、华北制药、翰宇药业等备受关注的仿制药企身影,这些企业的下滑皆预计超过了250%,甚至有企业预计超过3700%。
华北制药是其中预计下滑最多企业,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将在-7.29亿元左右。据悉,这将是自1992年上市以来华北制药亏损最多的一次。主要原因系公司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其他应收款-搬迁停工损失按照个别计提法进行减值测试。
而罗欣和翰宇等仿制药企业的大幅亏损主要是由于其创新药产品尚未放量,无法回报研发投入和商业化能力建设所投入的资金。此前一位传统药企负责人曾对E药经理人表示,“中国传统药企以往的经验主要集中于生产和营销,在创新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源头转化力不足、研发基础薄弱、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但是创新药物上市后的临床推广和商业转化,是创新药企下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另外,由于创新研发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非常大,对于传统药企,如何引入资本来分担高风险的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也至关重要。”
生物制品企业:盈利、亏损者“不相上下”
截至目前,已公布2022年业绩预告的25家生物制品企业中,9家企业预计增长,所占整体比例最高,7家企业首亏,3家企业增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