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字化的风口吹向哪?

以下文章来源于:TAI 少年 ,作者邰涵

国务院每年二季度公布当年医改政策重点,作为“纲领性文件”,只定大方向的【国办发】,2022年少见地出现了3个明确的数字。对于卫健委,相当于“老板”直接下指标:


1,全国40%以上地区开展疾病诊断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DRG或DIP付费占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达30%


2,药品使用监测信息网络和药品编码,覆盖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80%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3,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95%的区县,并逐步向基层延伸


微信图片_20230220144524.png

国务院官网每年发布1次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工作重点


每个数字看起来都为控费省钱,但每省一笔钱背后却都要花钱:


一套DRG系统平均100万,药品监测系统50万,远程医疗就算只用腾讯会议也要给每个科室配台电脑。全国1.2万家公立医院,只完成今年指标,要100亿,规模等于一个被集采的心脏支架行业。


每笔要花的钱背后都需要一套数字化系统医疗为什么要数字化?数字化企业如何盈利?医疗数字化的风口吹向哪?


谁来买单:通过省钱来赚钱

数据变现:重走互联网之路?

智能时代:巨头的跨界整合


谁来买单:通过省钱来赚钱


过去二十年,为医疗数字化买单的主要是一类人:管理者


1997年,浙江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浙二)的院长为了每天下班把医院的账算清楚,公开招标12台发票打字机与挂号金额核算系统


当时正逢国家医保启动,百姓看病医保报销导致医院门诊量激增,浙二开了12个挂号窗口,每天下班对账到晚上也算不完。


毕业于浙大电机系的葛航,第一份工作在西湖电视机厂研发24针打字机,抱着卖打字机的想法,叫上自己浙大同学写了套软件,以12台打字机30万,软件2万元,打包卖给了浙二。[1]


在那个Windows都用盗版的1998年,浙二2万元的挂号核算软件,成了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一单”。


葛航也从卖打字机转行专做医疗HIS软件。虽然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为软件买单的习惯,但事后证明葛航踩中了中国医疗信息化的风口。


随着病人、资金、医生的激增,所有院长遇到了当年浙二同样的问题:钱和人都管不过来了。


浙二当年的挂号核算系统也从挂号大厅延伸到浙二全院科室,然后从浙二蔓延至全国,成为中国第一个本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在HIS席卷全国的背后,1997年医保资金启动、2003年SARS后财政拨款、2012年新医改实现全民医保。三笔资金叠加,1997-2012成了中国医院扩张的黄金15年,出现了华西、郑大一等一众超级医院,同时出现了一众HIS公司:


2010-2015年,葛航的杭州创业慧康,与上海的卫宁健康、成都的久远银海,以base地为大本营,辐射基层,纷纷登陆创业板。


2019年,三家公司同时中标国家医保局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负责建设各地医保子系统。其中卫宁健康在2020年通过【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核对重复收费、医疗项目套收等数据,追回的骗保资金219亿。[2]


219亿,足够给全国所有公立医院,每家装一套DRG。


数据从手抄账本到电脑计算,最终成为服务管理者的监控系统,买单方从未改变:管理者


在医渡云的招股书中,2020年65%收入的买单方仍是监管机构与政府。


微信图片_20230220144531.png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


从草根创业到庙堂钦差,医疗信息化企业初心未变:通过帮领导省钱来赚钱


而信息化之所以能省钱,本质原因是节省了管理者的时间:院长不用等挂号窗口深夜递交的当日医保盈余;医保局的处长老师们无需对着excel表格核对每家医院的医保缺口。医生作为稀缺资源,医生的时间曾经可以用医院门口的黄牛“专家号”,按分钟折现。


因此,每个医疗场景的数字化,都要搞清楚:哪些医生的时间最贵?TA们的时间都花在哪了?否则就像5年前的互联网医疗APP,看似方便了病人,但占用了医生的时间,让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


每种疾病与疗法不同,每个科室与医生需求不同,医疗数字化注定是深入到诊疗流程中的软硬件定制,是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开发的脏活累活,想走捷径的实际绕了远路,比如互联网医疗。


数据变现:重走互联网之路


医疗数字化的上半场,是一场对互联网失败的拷贝


所有人都知道医疗充满信息差:病人找不到好医生,医生有问题找不到好老师,企业找不到目标客户......所有人相信为抹平信息差存在的互联网与医疗行业天生一对,互联网能链接所有病人与医生,出现横跨各种疾病专科、从物流到问诊,大而全的平台型公司。


于是所有互联网模式被抄了个遍:问诊的好大夫,挂号的腾讯微医,医生门户网站丁香园,阿里医药电商,慢病管理甚至出现了80几个血糖管理APP,俗称“百糖大战”,第一个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平安好医生,通过让平安全国上万员工使用平安好医生APP,2018年上市,2021年净利润亏损,-15亿


为什么互联网的成功难以复制到医疗行业?因为医疗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次要矛盾才是信息不对称。就像教育一直缺好老师,医疗永远缺好医生。对于供给缺失的行业,即使互联网链接供需,供给还是缺。


上一个试图用互联网解决供给不足的是教育,如今互联网教育整个行业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医疗行业到底要数字化什么?互联网难道在医疗没有用武之地么?抱着这样的疑问,医疗数字化的下半场换了场地:通过互联网链接企业与医生,而不是病人与医生。


换句话说:既然全行业的问题无法用互联网解决,就找能被互联网解决的细分行业。


医疗企业愿为两件事付钱:节省成本,多卖产品。前者诞生了数字化营销的医脉通,后者诞生了RWE(真实世界研究)的医渡云。


数字化营销:在各大药企集采裁员的大背景下,医脉通通过注册医生订阅文献与指南的主题与阅读时间,判断兴趣,推送内容,按点击次数收费,最终节省药企销售费用,类似医疗版今日头条。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国创新药上市井喷背景下,医渡科技在医院中汇总病人用药前后所有体征变化数据,寻找药品“扩展临床适应症”的证据,让原来只能治一种病的药多治几种病。


数据与流量变现背后,医脉通有行业第一的100万月活医生用户,医渡云中标中国第一个“医疗特区”海南省的真实世界研究建设。


但即便是形成相对“资源垄断”,医脉通市值67亿,医渡云市值81亿,作为各自领域第一家登陆港股的企业,直接封顶了医疗数据变现的赛道天花板,同类公司可能连IPO的最低市值标准都够不到。


至此,下半场结束。互联网看似通过上市扳回一局,但赛道小、估值低。人们发现,互联网医疗并没想象中那么“性感”。


这个“想象”背后,是互联网的巨大成功与造富效应,让人惯性的将互联网与医疗对标、借鉴、直接拷贝,毕竟还有什么成功比“抄作业”来的更确定、更容易呢?


当容易做的被做完,所有路被试了一遍,人们不得不做出新的假设:医疗数字化可能会跳过互联网,直接进入智能化阶段,直面当初那个被绕过的本质问题:如何提升医疗供给?


智能时代巨头的跨界整合


提升供给,是AI,大数据,互联网的结合:AIoT 


硬件产生生产资料:医疗大数据;AI通过自动化提升生产力;互联网改变生产关系;三者交集就是AIoT

微信图片_20230220144536.png

 

第一个AIoT的结合,发生在外科手术领域


2020年底,外科手术影像平台Touch surgery被美敦力5亿美金收购[3]。


通过链接腹腔镜视频端口,Touch surgery记录手术全过程,将影像自动上传亚马逊云端,加密保存为可在线观看的手术库。上万小时的手术影像库让Touch surgery成为欧美最大的医生线上教育平台,有13万主任、25万主治、13万住院医、50万医学生用户,想看专家视频的“专业用户”要交84美金/月的会员费,堪称外科手术的“Youtube”


微信图片_20230220144542.jpg

 

通过Touch surgery的影像数据库,美敦力开始训练自己手术机器人的导航算法,提前提醒医生手术步骤,辅助手术决策,就像一台“自动驾驶的特斯拉


手术机器人+手术内容平台,是特斯拉+Youtube的故事,前者自动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后者搭建专属的教育平台,让不会做手术的会做手术。


AIoT的第二个结合,发生在内科处方领域


2021年4月,微软197亿美金收购最大医疗智能语音公司Nuance[4],2021年12月,甲骨文283亿美金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子病历公司Cerner


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称Cerner是进军医疗行业的anchor asset(资产之锚),cerner将作为切入点销售甲骨文核心产品:云SaaS;而微软在收购Nuance的前一年,成立了医疗云事业部,直接给医院卖服务。[5]


换句话说,两家公司要做同一件事:自动化处方流程,提升门诊工作效率——通过智能语音识别门诊对话,自动填写电子病例数据库,云端分析同类病情历史给出处方建议


最后,科技公司把医疗服务软件卖给医院,把病人的疾病风险数据卖给保险公司,病人吃药后的疾病转归数据做成RWE(真实世界研究)卖给药企。


一鱼三吃。


智能硬件+云计算+数据库,是一个“Intel+Windows+Office”的故事,一旦闭环,则形成垄断,堪称AIoT教科书式的整合。


整合背后,Touch surgery有1百万注册医生、Cerner是全美市占率第二的电子病历、Nuance是美国第一家医疗智能语音公司。


3家企业已获得了各领域接近垄断性的数据端口,因为没有足够大的数据库,就无法训练准确的算法,不准确的算法不仅无法提升效率,甚至像IBM Waston误诊癌症。


提升医疗供给,是一场“AI+大数据+互联网”的深度垂直整合,而不是某个单一能力的横向扩展,硬件,算法,互联网,缺一不可。在三者结合之路上,“实时影像”与“电子病历”就像打开AIoT之门的两把钥匙,一扇门叫外科手术,另一扇叫内科处方。


当美国巨头们拿着钥匙打开AIoT之门时,中国通过行政命令在2020年完成了所有三级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安装,耕耘了 20年的HIS企业全部入局云SaaS;在外科手术领域,中国出现了如touch surgery一样,能7*24小时实时影像传输存储的南京新广。


尽管刚完成整合的美敦力与甲骨文还来不及给出AIoT的商业化答案,中国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处在创新的“死亡谷底”,但就像Ray Dalio《原则2》的封面,当下时代也许只有2件事确定:


1、世界经济是周期性波动,现在正快速进入谷底。


2、技术进步是累进式发生,不受周期影响,即使是战争。


AIoT可能就是那条穿越周期的趋势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