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落魄,科创板高冷,未盈利Biotech奔赴下一个救命稻草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从2020年到2022年,生物医药一级市场到底吸纳多大体量的投资资金?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统计口径有不同的数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年均投资金额妥妥超过1000亿人民币。

如此汹涌澎湃的投资热度,除了生物医药产业内在的吸引力之外,资本市场的创新政策与制度功不可没。

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2019年上交所推出科创板,二者皆允许尚处于研发期、没有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申报上市,一下子改变了"生物医药行业退出周期过长"的刻板印象。

在此之前,创新药企业的上市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先用平均10年时间完成一款新药成功上市,再用若干年时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此后才有可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以A股的初代Biotech企业贝达药业为例,其成立于2003年1月,2016年11月登陆创业板,用时13年10个月,这个IPO的效率其实已经很高,但还是远远超出了绝大部分投资基金的存续周期。

但是在18A和科创板的创新制度下,IPO的时间周期被大大压缩到了平均5年左右。

更为诱人的是,当在研药物还处于临床三期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就可以实现二级市场退出,并且往往还有将鸡蛋按照母鸡的价格卖出的机会。

如此美妙的预期,彻底点燃了各路资金的财富梦想和投资热情,也缔造了持续几年的一二级市场共振的生物医药大牛市。

然而理想虽然美好,现实终究骨感,无论是港股18A还是科创板,最终都被证明无法承载如此海量资金的退出预期。

港股18A:能力配不上野心

首先是港股18A撑不住了,作为一个公开交易市场,其能力完全配不上野心。

从2018年到2021年的4年间,港股18A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含创新器械)分别是5家、9家、14家、20家,呈现持续上升的繁荣景象。

但是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暴跌为8家。

除了数量占比30%左右的中大型公司以外,其余的18A上市的小型Biotech公司,大面积处于估值坍塌和流动性枯竭的状态。

这一波18A上市的小型Biotech企业,大面积跌破发行价早已是家常便饭,还有若干家居然跌破C轮甚至是B轮估值的公司。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港股流动性的孱弱,在18A板块的小型Biotech公司中,日均成交额不足100万港币的比比皆是,甚至全天0成交的景象也不罕见。

有时候,某个港股18A公司的股价突然暴涨20%~30%,激动的股东打开交易软件一看,成交金额可能才几十万港币,完全形同儿戏。

亏钱不要紧,但是都成功IPO了,居然连一个割肉退场的机会都不给,欺人太甚。

"TMD,上了一个假市",有投资人恨恨地说。

更为激进的投资人,已经在新投资项目的对赌条款中,将"港股上市"排除在合格IPO的范围之中:港股,就算了吧。

2345_image_file_copy_4.jpg

科创板:高贵冷艳

科创板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与港股18A不同,科创板的问题不在于估值和流动性,事实上,A股的流行性以及对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友好度,可谓冠绝全球。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相比于港股18A,科创板明显要更为高贵冷艳,其大门绝非轻易敞开,坊间熟知的"标准五"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最终能否成功是一门玄学。

从2020年1月,泽璟制药作为第一家未盈利Biotech企业登陆科创板,到2023年1月的3年中,成功通过"标准五"实现科创板上市并交易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不过区区19家,平均每年仅6-7个名额。

相比于每年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一级市场投资金额,这样的二级市场退出力度,无异于杯水车薪。

港股上了也是白上,科创板想了也是白想,海量的投资资金催生的海量项目,只能焦灼地寻找新的退出渠道。

北交所:下一个应许之地

北交所,自然地进入了很多投资机构和项目方的视野。

2021年9月2日,北交所官宣设立,首批81家公司集体亮相,其中不乏未盈利Biotech企业。

北交所设置了四套上市标准,其中"标准四:市值不低于15亿元,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被认为高度适用于未盈利Biotech企业。

目前也确实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向北交所聚集。

2023年2月28日,疫苗研发企业艾棣维欣挂牌俗称为"新三板"的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可以一定程度上视为北交所的预备板。

艾棣维欣是近年来小有名气的一家创新疫苗公司,成功在一级市场完成数亿元融资,其股东列表中包含经纬创投、弘毅投资、达晨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艾棣维欣拥有自研的Treg细胞调控技术平台,在研的有RSV预防性疫和乙肝治疗性疫苗等多款创新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艾棣维欣在2021年4月向港交所主板提交过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此次新三板挂牌,可以认为是放弃了港股而选择了北交所。

类似的一级市场的明星项目奔赴新三板的案例,不在少数。

2023年2月24日,唯源立康正式挂牌新三板,这是一家开发基因治疗和溶瘤病毒疗法的Biotech公司。

2022年12月7日消息,普祺医药新三板正式挂牌;普琪医药是一家围绕炎症和免疫调节靶点的创新药研发公司,也已经在一级市场完成数亿融资,股东包括险峰旗云、龙磐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2022年6月27日,阅微基因挂牌新三板;阅微基因是一家致力于基因检测技术产品化的机构,同样在一级市场有很成功的融资经历,其股东列表包括:红杉安辰、达晨创投、辰德投资等知名机构。

北交所是救命稻草吗?

仅仅挂牌新三板,并不是上述Biotech企业的目的,由于北交所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新三板挂牌一年且进入创新层",所以上述企业挂牌新三板的最终目的还是登陆北交所。

那么北交所会比港股好多少?

参考现有案例来判断,对于同等规模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来说,北交所的上限远不及科创板,平均流动性和港股18A的平均流动性相当,但是下限要高于港股18A的下限。

以目前已经在北交所交易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诺思兰德为例,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类药物的公司。

诺思兰德目前估值为38亿,平均每天成交金额稳定在500万人民币左右,在2021年的一段时间内,其成交额曾经达到过每日3000万~5000万人民币。

这样的估值和流动性,基本可以支持投资机构缓慢获利退出。

2023年3月3日,又一家未盈利的HPV疫苗研发企业康乐卫士成功登陆北交所,并开启申购;康乐卫士目前只有处于临床III期的产品,没有收入,募资金额仅仅3亿元,据说申购的资金有数百亿。

这是北交所另一个优势:只要成功通过审核,发行的问题不大,散户和各路投资机构会拿着充裕的现金把公司淹没,不用像港股那样要去捧基石投资者的臭脚。

但是北交所的问题在于,虽然目前无论是规模和影响力,距离科创板甚至港股18A都相去甚远,但是逐渐也有了高冷的迹象。

2023年2月,未盈利的创新药研发公司苏州沪云冲击北交所上市失败,退回新三板交易,股价暴跌近40%。

这是所有选择北交所作为第一上市地的公司面临的困境:如果科创板上市失败,还可以说:我会去港交所;如果港交所上市失败,还可以说:我会去北交所;但是如果被作为前两者平替的北交所都拒绝你,下一步又该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