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E药经理人
短短两个多月,超过45家Biotech加入裁员大军,同时至少5家Biotech走向了破产。如今美国最大的科技银行硅谷银行都被破产了。行业更为剧烈的裁员,是2022年的后遗症吗?2023年会变好吗?哪些是高危的赛道和高危的岗位?
近日,美国最大的科技银行——硅谷银行被当地政府关闭并接管。值得关注的是,硅谷银行是美国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主要金融服务提供商,持有行业内众多初创非上市公司数十亿美元的存款。一项数据显示,2022年硅谷银行为一半以上的由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医疗健康初创公司提供了银行服务,并参与了去年美国医疗健康及科技板块约44%的IPO项目。由此可见硅谷银行与医疗健康行业的联系。据了解,硅谷银行也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十多年来倒闭的规模最大的银行。硅谷银行创建于1983年,一直专注于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美国最大的科技银行。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总资产约为2090亿美元,总存款约为1754亿美元。而今生物制药行业也面临着无法简单摆脱的困境,“看起来有点像它在2010年经历的困境,”安永美洲健康科学与健康行业市场负责人乌拉尔表示,如通过削减人员来节约成本,但人员已经相当精简了。从数据上看,继去年统计的120多家Biotech裁员后,今年有了更为剧烈的裁员。截至3月10日,2023年有超过45家Biotech正在裁员。同时有三四家Biotech正在进行合并重组;更为不幸的是,有至少5家Biotech宣布了破产,相当于去年一年的数字。更剧烈的裁员,是2022年的后遗症吗?2023年会好吗?哪些是高危的领域和高危的岗位?会有多少公司走向破产?应该准备多长时间的资金储备?资金充沛的大型制药公司会是希望吗?
据外媒统计,截至3月10日,2023年有超过45家Biotech正在裁员。其中,最短的2月份达到了去年的高峰,23家Biotech在这月裁员。而3月份似乎更为猛烈,日子过了将将三分之一,10家Biotech进行了裁员。
更为剧烈的裁员,会贯穿2023年吗?步伐何时将放缓?不同的专家看法不同,乐观者和悲观者基本打了个平手。乐观派认为,2023年的裁员将在第一季度达到顶峰,这将为今年定下基调。“我每天都在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者交流,我没有从这些投资人处感受到他们正对生物科技失去热情,而是在不断寻找合适的机会。”一家头部生命科学猎头公司的CEO王大卫表示。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谨慎乐观甚至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生物科技公司的裁员预计将持续至2024年,因为规模较小的Biotech将需要大幅裁员才能维持运营,尤其在一级市场投资的时期。生物世界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1月的融资比2022年1月还要低22%,并且远远落后于前两年(2020~2021年)的第一个月。这影响着Biotech们的决策,“在资本市场环境好转前,暂停所有非必要活动,尽可能地进入“蛰伏”状态,以免资源耗尽又接不上来。”一家国内投资机构这么嘱咐自己的被投公司。小型Biotech陷入困境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过度关注平台技术了,而不是最终可以赚钱的硬临床资产”。平台技术是一种发现和验证潜在治疗目标的手段,而围绕单个治疗资产组建一家公司可能能更快地向监管机构提交一些东西,实现一些里程碑。过去几年,大部分Biotech创始人都曾对通过构建平台管线实现从Biotech向Biopharma的身份转变抱有想法,现在看来,想法已经变成了幻想。放弃幻想,能过得更好。“现在建立一家大型独立生物技术公司没有意义;我们是一家拥有两种产品的公司,而且都表现良好。” 一家初创公司的CEO于礼(化名)表示。当然,很多Biotech的创始人开始明白,“都成为Pharma是不现实的。享受过程,为每一个小的进展而高兴,哪怕只是一个好的数据和一个患者的有效。”另一方面,MNC药企对于未经验证的技术公司的犹豫,导致并购市场规模大幅低于预期,这使得部分想通过出售自己的Biotech无法退出,只能走向裁员和破产。
在广泛的裁员潮当中,什么领域或职位成为高危领域和高危岗位呢?
基因和细胞疗法首当其冲。据外媒统计,今年裁员的新疗法Biotech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基因和细胞疗法公司。Adaptimmune、Immunocore、TCR² Therapeutics是国外几家主攻TCR-T疗法的代表公司。其中,TCR² 继去年8月小规模裁员后,又于今年1月宣布了第二轮裁员,比例高达40%。同时调整了新的发展重点——缩小临床目标,将集中资源开发其主要资产gavo-cell,以治疗卵巢癌。据了解该疗法目前正在进行 2 期试验。该公司还表示,将根据试验数据限制后续的资金使用,不会将更多资金集中于第二代资产上。而作为TCR-T疗法领域的领导者的Adaptimmune日子也不好过。去年11月,在葛兰素史克(GSK)决定终止合作关系后,Adaptimmune削减了产品线并解雇了四分之一的员工。而今这两家公司(Adaptimmune和TCR²)正在推动合并,建立新公司。新公司将保留 Adaptimmune名称,“现金跑道”由此延长至2026年,核心目标是推动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的工程TCR-T细胞疗法afami-cel的批准。在行业人士樊啸鹄(化名)看来,这在意料之中。过去几年,基因与细胞疗法领域过度膨胀了,许多本不该获得融资的事情得到融资。“我们经历了巅峰时期,但很多年后我们将不会再看到那种兴奋了”。另一项官方数据也佐证了GCT领域的“疯狂”。据报道,FDA的工作人员正在被数以千计的细胞和基因疗法试验淹没。数据显示目前正在进行的2500多项细胞和基因疗法试验,其中大部分是在2016年~2020年之间增加的。庞大数量的项目,再加上FDA机构人手不足,可能导致试验和申请审查的延迟,直接影响到企业们的进度。另一个受冲击的领域是伴随着新冠爆发带来的相关疫苗的开发。三年前,这一类创新者争先恐后地进行了相关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如今需求改变后正在经历转向。在岗位方面,有一类人受冲击较为明显。销售人员是“煤矿里的金丝雀”(预示着危机)。尽管裁员砍销售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但仅从数字上看,削减销售人员带来的成本改善并不足以减轻对收入的压力。从2019年开始,国内创新药企销售人员开启了高歌猛进的两年,不管是传统制药还是Biopharma,总体呈现了人员扩张的步伐。到了2021年,趋势反转,药企们开始缩招,年底时整体呈现了收缩趋势。2022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好的岗位太少了。好的岗位竞争很激烈,即便进去如果适应不了也待不长,企业给到的适应期最多2~3月,压力相当大。现在流出来的岗位(医药代表),基本上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暗坑,行业早就不好做了。”曾在诺华、百济等药企工作的资深医药代表肖梅(化名)表示。另据医药代表报道,今年以来有多家外企进行PIP(即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的缩写,绩效提升计划)。具体来说,公司要求被 PIP 的员工在一段时间内提升业绩表现,这一标准通常都很严苛,很难达到。所以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PIP就是裁员的前奏。总体来说,其他岗位暂时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因为通过其他岗位的大幅裁员会带来额外的复杂性,比如研发、制造是创造更复杂分子的驱动力,特别是在ADC疗法、GCT疗法中。然而在一系列裁员之后,Biotech创始人们面临的是,团队已经很精干了,削减工作岗位的战略可能撕裂的不再是“肥肉”,而是推动未来越来越复杂的管线的“肌肉”。乌拉尔表示,他们不应该再继续考虑裁员的手段了,应该要采取其他削减成本的方式。除了削减管线和裁员,诸多公司走向了合并的方式。“这是一个在2023年越来越普遍的故事”。前文提到的两家T细胞疗法公司,只是一个例子。无独有偶,两家与ASO巨头Ionis有关的公司,Flamingo Therapeutics和 Dynacure于近日宣布已签署最终合并协议,合并其管道,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推进Flamingo的主导项目——danvatirsen(一种反义核苷酸ASO药物)在头颈癌的II期试验PEMDA-HN(danvatirsen与K药联合)和其他适应证。因核心临床资产新冠治疗药物未能通过2/3期试验后,陷入困境的Adamis Pharmaceuticals选择了接受与DMK Pharmaceuticals合并。据了解,后者是一家专注于神经病学的Biotech。但终归有不太幸运的一部分,他们在试过诸多方法后,走向了破产。据外媒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5家Biotech宣布了破产计划。而一项统计了1000多家Biotech的数据显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现金仅够维持其运营12至18个月。在裁员和高管更替后,Rubius制定了关闭和解散计划。这家公司致力于用细胞和基因工程疗法来改变肿瘤和免疫疾病的治疗,曾经以近2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而新型蛋白疗法研发公司Neoleukin也宣布计划裁减包括CEO在内70%的员工,同时进行合并、出售、许可协议、资产剥离等战略规划。实际上,破产从去年就开始了。包括Ambys Medicines、Rheos Medicines、Sio Gene Therapies等5家Biotech在2022年底停止了运营。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是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的早期公司,当然也有一些知名机构如Third Rock投资的公司。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情况会好转,一些公司会消失,但这可能是正确的。”瑞穗证券表示。尽管生物科技公司深陷“资金泥潭”,但“这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原因之一是大型制药公司现金充裕,他们仍在招聘。”王大卫表示。近日,外媒报道了强生计划在重组其杨森制药的传染病和疫苗部门时,计划全球裁员。而在计划分拆之前,一波裁员浪潮袭击了强生的消费者健康部门,现已波及到强生的医疗技术部门。据报道,该部门计划于4月底开始在加州裁员352名员工。默克、安进和赛诺菲等MNC药企也都于今年宣布了裁员优化,随着财务压力持续上升以及管线的调整,可能还会有更多裁员。不过在技术周期低迷时的人员优化都是正常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从数字面上,瑞穗证券估计,大型制药公司手头有2000亿美元的现金,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总市值为5000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40%。大型制药公司完全有能力可以帮助整合生物技术行业。 普华永道也预测,“战略调整和投资组合管理将持续到2023年。准备充分且积极主动的管理团队愿意考虑收购和资产剥离,将最有能力提供丰厚的回报。”近期,艾伯维、诺华等MNC高管的薪资披露也证明了收购整合的开展与高管薪资的变化是正相关的。文章参考:endpoints、fierce Pharma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