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细分,打造爆款:亚盛医药的Biotech突围范式
2023-03-24 14:33:25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过去的10多年,中国创新药产业历经一轮波澜壮阔的发展,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诞生了超过1000家Biotech企业;几乎每一家Biotech,都拥有一个向Biopharma进化的宏大梦想。
客观来说,在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创新药产业环境中,任何一家Biotech要实现向Biopharma转型,都绝非易事。Biotech从成立之日起,就陷入研发风险、资金风险、商业化风险等重重围困之中,只有那些拥有实质的差异性优势、以前瞻性的眼光打造自身发展战略、并且坚定执行的Biotech,才有可能最终突围,实现向Biopharma的跃迁。失败的Biotech都是相似的,成功的Biotech各不相同,深入审视每一家成功的Biotech的发展战略,对于认识和理解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规律有莫大的意义。2023年3月22日,港股Biotech公司亚盛医药发布2022年财报,无论是其商业化成果还是研发管线进展,都展现了一家Biotech公司向Biopharma大步迈进的状态,其发展思路可以总结为:不盲目跟风,专注细分的优势领域,潜心构筑核心竞争壁垒,打造爆款产品,最终成功完成商业闭环。这种差异化的战略,对于当下屡屡被诟病为"过于内卷"和"低水平重复"的创新药行业,有颇多的可供参考或借鉴之处。2022年对于亚盛医药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其首个商业化产品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第一个完整的销售年度,因此也是亚盛医药的商业化元年,代表着这家成立十多年的Biotech企业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亚盛医药旗下首个进入商业化环节的产品,奥雷巴替尼在2022年的发展势头强劲,在销售业绩、医保谈判、临床进展三个维度,都交出了超预期的答卷。从2021年11月获批上市到2022年底,奥雷巴替尼实现含税销售额为人民币1.82亿元,考虑到目前奥雷巴替尼仅获批单个适应症,且在2022年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去年还面临疫情对于产品入院的干扰,这个数据已经超过市场此前的预期。2021年底,奥雷巴替尼获批用于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结束了该项适应症的中国患者长期无药可治的局面。有卖方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T315I突变耐药的CML患者数量在1000~2000人之间。因此虽然临床意义极为重大,但是市场对于该项细分适应症的市场空间始终存有一定的担忧:此前甚至有研究报告预测,奥雷巴替尼在T315I突变耐药这个适应症的年度销售很难突破1亿人民币。最终,亚盛医药用首年即接近2亿的销售业绩,彻底终结以上悲观预期。客观地说,T315I突变耐药的市场空间其实并不小 :按照年度治疗费用17~18万人民币计算,除了可观的存量患者的市场空间以外,仅每年新增患者的市场空间就有2亿~4亿人民币。但是,理论上的市场空间,要转化为实际的销售业绩,最终还有赖于Biotech公司的商业化能力,而商业化能力也正是外界认为的Biotech公司最大的短板。亚盛医药成功的商业化能力建设,是首战告捷的重要原因:亚盛医药已经组建一支有丰富经验的商业化队伍,并与信达生物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奥雷巴替尼的商业化,目前已与117家经销商形成合作,覆盖177家DTP药店、800多家医院。2022年,奥雷巴替尼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通过医保谈判,以合理价格成功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对于上市不久的创新药来说,往往"谈医保色变",因为医保谈判往往意味着灵魂砍价以及最终的价格暴降,但是奥雷巴替尼此次的医保谈判结果,却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甚至是近年来少有的创新药温和降价进入医保的典型案例。据悉,奥雷巴替尼原零售价治疗费用为45万每年,进入医保的年治疗费用约等于17.5万每年,按照这个口径计算,降幅约61%。但事实上,在奥雷巴替尼上市以后,本着提高药物可及性和患者为本的原则,亚盛医药一直在推行慈善赠药方案,患者的实际治疗费用约为18万每年。也就是说,从企业收入端的角度来讲,进入医保之后,药品价格降幅为5%左右,这彻底颠覆了市场对于医保"灵魂砍价"的既往印象。背后的原因,毫无疑问来源于奥雷巴替尼的差异化临床价值:此前经一代、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的伴T315I突变耐药的CML患者,往往面临无药可治的窘境,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昂贵且高风险的选项,奥雷巴替尼的横空出世,使得这部分患者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实质性地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永远是创新药最大的竞争力;能做到这一点,医保都会对你刮目相看。除了在商业化元年取得靓丽的销售业绩,奥雷巴替尼在2022年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临床研究进展,这些成果都明确导向一个结论:奥雷巴替尼的临床意义与市场空间,远远不止抗T315I突变耐药这一个细分适应症,这款药物的未来是星辰大海。2022年的ASH年会上,奥雷巴替尼大放异彩,获三项口头报告,这也是该品种相关研究成果连续第5年在ASH年会进行口头汇报。其中,本次ASH年会展示的奥雷巴替尼的美国临床研究数据,是奥雷巴替尼海外临床数据的首次展示,揭示了奥雷巴替尼的惊人潜力。这项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研究机构开展的临床研究,入组了51例患者,接近80%的入组CML患者此前至少经历过三线治疗,其中超过50%的患者入组前经Ponatinib治疗失败。也就是说,本次入组的患者,主要是接受过多线TKI药物重度前期治疗的难治性CML患者,属于CML临床治疗中难度最高的末线病例。数据显示,奥雷巴替尼在CML慢性期(-CP)患者中的完全细胞学反应率(CCyR)和主要分子学反应(MMR)达到了77.8%和43.5%;而在经Ponatinib治疗失败的CML-CP患者中,CCyR和MMR也达到了惊人83.3%和42.9%。奥雷巴替尼的这一临床结果,在此前全球范围内的其他CML治疗药物研究中从未见过,它表明奥雷巴替尼有望成为Ponatinib和Asciminib治疗失败的CML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方案。这个结果,不仅证明了奥雷巴替尼全球同类药物"best-in-class"的潜力,也为将来可能的治疗线前移,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全球著名的血液病专家、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Hagop Kantarjian教授认为:奥雷巴替尼的临床表现卓越,具备治疗线前移的极大潜力,未来直接用于二线治疗甚至一线治疗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奥雷巴替尼已经具备显著改变目前CML全球临床治疗格局的可能性,其未来能拿下的市场份额,远非此前市场认为的仅限于T315I突变耐药这一个细分适应症。2022年只是奥雷巴替尼商业化”小试牛刀”的一年,随着以理想的价格纳入医保以及更多适应症的获批,奥雷巴替尼正在逐步走向属于自己的”爆款时代”。从企业收入端来说,纳入医保之后,奥雷巴替尼的实际支付价格下降幅度很小,但是患者的支付压力极大减轻:假设报销比例为80%,患者每个月支付的治疗费用,从之前的近1.5万元,下降到不足3000元。毫无疑问,这将极大地提高奥雷巴替尼的可及性,有望覆盖更多的存量患者和新增患者。相比于被频繁谈及的创新药进入医保后"以价换量"的逻辑,奥雷巴替尼进入医保后的增长逻辑,可以总结为:价格几乎不变,但是惠及的患者数量增加。2022年7月,奥雷巴替尼治疗一代和二代TKIs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的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随着CML患者长期生存率的不断提升,一代或二代TKI耐药或者不耐受患者的群体,也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奥雷巴替尼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根据申万宏源证券的研究报告,国内三线CML患者在2025年将达到约1.5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2.5万人,这将是一个未来每年30亿~40亿规模的市场。以奥雷巴替尼的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其具备同类药物"BIC"的潜力,完全有实力进入支付能力更强的美国市场。仅以CML这个适应症来说,美国的发病率高于中国,每年新增患者接近约8000~10000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奥雷巴替尼对于Ponatinib和Asciminib治疗失败的CML患者的优异临床数据,仅仅拿下三线CML治疗这个适应症,就可以在美国市场创造可观的销售收入。如果像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Hagop Kantarjian教授预测的那样,奥雷巴替尼在美国市场前移到二线乃至一线CML治疗,那毫无疑问将是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Biotech企业要完成向Biopharma的跃迁,仅靠单品打天下肯定是不行的,除了奥雷巴替尼以外,亚盛医药还储备有多个潜在爆款产品,其中APG-2575在2022年同样取得了重大的临床研究进展。APG-2575是亚盛医药细胞凋亡管线重要品种,是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进入关键注册临床的BCL-2抑制剂,也是亚盛医药在血液瘤治疗领域的下一个重磅产品。众所周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全球血液瘤领域市场最大的适应症,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在美国所有白血病患者中占25%~30%。从历史来看,CLL/SLL治疗领域诞生了多款重磅药物,包括强生/艾伯维合作推广的伊布替尼这样年销售收入近百亿美元的明星品种。APG-2575正是准备进入CLL/SLL治疗这个巨大的市场,而且一上来就直接瞄准复发或难治的CLL/SLL这个难度最高的适应症。2022年的ASH年会上,亚盛医药口头报告了在研的APG-2575与阿斯利康的Acalabrutinib联合治疗R/R CLL/SLL的临床研究成果,这是该联合研究的数据首次公布。在联合用药组中,针对复发难治患者的ORR达到了98.6%(72/73),针对既往BTK难治或不耐受的患者ORR达到了惊人的88%,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所有在R/R CLL/SLL治疗的临床研究中,针对BTK治疗失败人群达到的最高ORR数据。随着BTK抑制剂的不断发展,全球CLL/SL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复发和难治性CLL/SLL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APG-2575仅仅这个适应症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事实上,近年来"BCL-2抑制剂+BTK抑制剂"联合用药,已经成为国际CLL/SLL治疗的新趋势,竞品"Venetoclax+伊布替尼"组合已经在欧洲获批CLL一线治疗。亚盛医药的APG-2575与阿斯利康的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强强联合,APG-2575相比于Venetoclax有显著的给药便利性和安全性优势,未来也具备拿下欧美主要市场CLL/SLL一线治疗的巨大潜力,其商业化的高度不可限量,是亚盛医药的下一个爆款产品。在坚持原始创新的战略之下,亚盛医药已经构筑了包括9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的在研管线组合,其中包括多个"FIC"或者"BIC"品种。比如,亚盛医药备受瞩目的全新品种APG-5918,是首个中国原研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在2022年正式进入临床阶段,在中美同步推进针对晚期实体瘤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比如,亚盛医药还拥有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本土原研的第三代ALK抑制剂APG-2449、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 MDM2-p53抑制剂APG-115等多个在细分领域进度领先的潜力管线。假以时日,亚盛医药可以形成爆款产品接力上市的产品序列,这也将是亚盛医药完成向Biopharma质变的过程。在过去10多年来,相当数量的Biotech企业选择扎堆成熟靶点,以追求将研发风险降到最低,将成药概率提升到最高。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其无非是将早期的研发风险转化为同样无法应对的后期商业化风险,过于扎堆少数成熟靶点,最终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极度恶化。亚盛医药从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依靠自身扎实的技术储备与研发资源,面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挑战"FIC"或者"BIC"管线,打造具备核心壁垒的爆款药物,尽快形成良性的商业化闭环和自身造血能力,实现从Biotech向Biopharma的跃迁。事实证明,这条看似充满荆棘的道路,亚盛医药已经初步走通,并且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进入2023年,亚盛医药成功完成了港股的融资,账上货币资金达到人民币18.8亿元,加上未来商品销售的现金流入,足以应对未来几年的公司运营与研发需求。同时,亚盛医药在2023年成功纳入"沪港通",实现沪深两市"港股通"双纳入,股票的流动性获得进一步提高。从Biotech向Biopharma跃迁的管线基础、商业化基础乃至资本市场基础,亚盛医药正在逐渐具备,随着更多的研发进展与商业化进展逐步落地,亚盛医药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