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香了?​这家CRO股东踩踏式减持19%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投资部落

CXO行业曾经一度被资本市场所神话:"旱涝保收的卖水人"、"集采的避风港"、"下跌市中的安全屋"。

然而,资本市场的任何神话,最终还是要面对冷峻的现实,从无例外。
进入到2023年,关于CXO行业是否到达一个瓶颈期的辩论成为热门话题,正方与反方都各执一词,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
但是争论归争论,CRO公司的股东们,正在诚实地用脚投票。
2023年3月23日晚,科创板上市的临床前CRO公司成都先导发布公告,宣布公司8名股东集体发布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公司股份比例上限达到18.95%
从2022年以来,CXO公司的股东减持的现象已经很是普遍,但是高达18.95%的单次减持比例,不仅在CXO行业,在整个A股历史上都显得颇为罕见。
对于多家股东集体减持的原因,成都先导的公告显示为"自身财务需求及安排"。
根据成都先导的公告,本次拟减持股份的股东包括:华博器械、东方佳钰、钧天投资、巨慈有限、渤溢新天、鼎晖新趋势、钧天创投、长星成长,都是机构投资者股东,所持有股票都是在公司IPO之前获得。
当然,机构投资者的退出,未必一定体现了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判断。比如,有的机构投资者在管理的基金到期之前,必须无条件退出变现。
但是,鉴于本次成都先导股东的拟减持的股份,背后是多家独立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的成立时间和期限也不尽相同,不太可能在同一时间基金到期。
因此,有理由将此次集体减持,理解为成都先导的机构股东,在对公司以及行业的基本面判断下的一次集体择时行为。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基本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解读:消息传出之后,成都先导的股价次日以暴跌开盘,至收盘时跌幅为-12.29%。
扣非后净利润逐年下降,海外并购不及预期
成都先导是一家处于新药发现源头环节的CRO公司,专注于原创新药的早期链段研发,特色为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业务,主要是包括DEL技术的筛选和库定制服务。
2023年2月27日,成都先导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营业收入约3.3亿元,同比增加5.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1.48万元,同比减少58.96%。
对于业绩的大幅下滑,成都先导给出的解释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以及对收购的Vernalis公司进行商誉减值的影响。
2020年10月12日,成都先导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位于英国剑桥的Vernalis公司。
Vernalis公司成立于1986年,在FBDD和SBDD的开发应用方面有着超过20年的经验,被认为是该领域国际领军企业之一,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抗感染和炎症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通过并购Vernalis,成都先导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及优化平台,打破技术单一的局面,成为全球首家同时拥有领先的DEL和FBDD/SBDD技术的药物发现公司。
在收购之初,成都先导对外的表述是:对Vernalis技术平台的引入,能充实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和商业化能力,并形成客户和市场的协同效应。

但是在2023年最近一次的业绩预告中,成都先导表示,对子公司Vernalis的整合进度不及预期,公司对收购所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初步评估和测算,并与公司聘请的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后,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

如果说2022年的业绩下降有疫情和一次性商誉减值的偶然影响,那么从2019年以来,公司净利润的连续下滑,可能多少有点必然的因素。

根据公开财报信息,2019年成都先导的扣非后净利润达到了0.74亿元,但是2020年的扣非后净利润便下降到了0.43亿元,2021年这个数字更是只有0.23亿元。

只是一个巧合:先涨20%,然后发布减持公告

略为诡异的是,在成都先导发布股东天量减持公告的前一天,公司的股价经历了一次20%的涨停。

2023年3月22日,成都先导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腾讯合作的AI制药项目成果已经发表,双方共同享有基于AI技术的分子骨架跃迁系统,该算法有望加快药物研发中的分子发现周期。

当日,成都先导快速冲高涨停,截至收盘涨幅为20.02%,创出阶段新高。

紧接着的第二天,成都先导就发布了股东拟减持18.95%的公告。

对此,成都先导表示:只是一个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