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32次审议会议召开,审议结果显示,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康达”)首发暂缓审议。这是近年少有的CXO公司遭遇IPO暂缓审议的案例,既暗合了CXO赛道增速降档的现况,也与北京诺康达本身的基本面密切相关。
作为一度红得发紫的CXO赛道的企业,北京诺康达的IPO征途却是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北京诺康达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仿制药开发及一致性评价业务为主的CRO公司,兼顾一类新药及改良型新药开发业务。在公司成立6年之后的2019年,北京诺康达就开启了第一次IPO之旅,当时选择了刚刚开设的科创板为上市板块,但是很快就草草收场。2019年7月24日晚,上交所官网显示,北京诺康达的审核状态变为终止。随后,诺康达火速召开媒体交流会,表示:因为时间比较紧,招股说明书写得比较粗糙;同时保荐机构遭到了现场督查,虽然不是对公司的督查,但是担心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所以为了长远发展,最终选择主动撤材料。2020年4月10日,北京诺康达收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出具的《监管警示的决定》,上交所认为公司在前次科创板IPO申请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导致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相关信息披露不规范。2021年8月,北京诺康达和中信建投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但是2022年底,公司最终却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IPO申请,并且获得了受理。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深交所暂缓审议诺康达IPO事宜,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问题:从北京诺康达此前申报科创板IPO的数据来看,其2016年至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02万元、3,504万元、7758万元。但是此次提交给创业板的申报材料显示,其2019年至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560万元、2250.万元、5922万元、8414万元。对于这诡异的业绩波动,深交所要求诺康达说明:前次撤回申报材料后,业绩先大幅下降、后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报告期内,北京诺康达营业收入分别为1.47亿元、2.14亿元、2.75亿元,增长幅度较大。深交所要求比较诺康达说明说明: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调节收入或收入不真实的问题;结合行业政策、合同终止风险、一致性评价收入下降趋势等,说明公司业务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报告期内,北京诺康达与迪欣医药有2800万的药品委托开发合同,但是迪欣医药从事药品的批发、配送、销售业务,并未取得MAH证书。此外,北京诺康达还有一个大客户兴科蓉药业,双方履行中的合同总额超1.4亿,而兴科蓉药业采购北京诺康达的产品与服务,占其同类产品与服务的比例约为100%。也就是说,1.4亿的大单子,都不多找几个供应商分散下风险,全部给了一家正好处于IPO阶段、急需业绩的CRO公司。
深交所要求说明:迪欣医药、兴科蓉药业与北京诺康达进行相关合作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是否存在提前终止的风险。根据申报材料,北京诺康达实际控制人之一陈鹏,在2019 年、2020 年大额取现合计分别为 200.40万元、230 万元,给出的用途解释是采购石材、油画、壁画及春节向员工发红包等。深交所要求说明:以大额现金方式进行交易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其一般消费支出习惯,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或承担发行人成本费用的情形。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