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医疗器械往事:赚钱,并购与国际化

640 - 2023-07-25T152049.687.jpg

1.

2012年,北京亦庄。

位于海淀的心诺普医疗搬迁于此。至此,小小的亦庄,集合了冠脉介入迪玛克,外周介入先瑞达,电生理介入心诺普,这几大当时国内介入领域的先行者。

三家都是三字哥哥,都有着“中+外”的背景。

那会瓣膜还刚起步,神经还在爬坡,集采还是遥远的陌生。亦庄,脚踩祥云,闪耀于中国介入医疗的版图之上。

2.

2004年,迪玛克成立,主攻冠脉介入。

那是冠脉药物支架风起云涌的年代,沾边的似乎都能赚钱。迪玛克的主攻没有放在药物支架,而是给支架PCI手术服务的所有配件:鞘,压力泵,球囊等。

他选择了支架手术中,除支架之外的配件赛道。多年后,上海康德莱也以一样的思路杀进了PCI配件市场。

支架赚钱的年代,配件也是不小的蛋糕,且配件市场的进口率远远高于支架,用现在的话说:更需国产替代化。

2007年,心诺普在北京海淀成立。

当时介入领域的另一大市场就是电生理,强生+圣犹达几近垄断心诺普选择了一条难走的有源介入之路,可参考的对象少且太过强大。即使到今天,有源介入的难度依旧很高,强生+圣犹达(+其它外企)也依旧强势。

控弯,穿刺,标测,消融,心诺普从耗材切入。尽管那时的Carto还没强大到如今的地步,但研发的难度之高让人却步。

2008年,先瑞达在亦庄成立,主攻外周药球(及裸球)

冠脉带起来的球囊技术那时已在国内形成气候,但核心还是聚集在业聚,乐普,微创等小范围的企业内。

那时外周介入还是陌生的,药物球囊也像是一种探索,先瑞达当时所踩的点并未在行业引起关注和波澜,毕竟冠脉太过耀眼。

2012年,迪玛克8岁,心诺普5岁,先瑞达4岁。

“小迪,小心,小先,他们都是介入医疗的排头兵,他们都拥有美好的明天”。

3.

冠脉配件的技术落在了注塑,导管工艺之上;外周介入的核心则在球囊,药物涂层;电生理则是导管工艺。

三家企业都有介入医疗底层的相似性,却在实际工艺端千差万别。

玛克的压力泵最早为企业带来流水,成为可以媲美进口的介入利器;先瑞达2016年药球的获批,石破天惊,成为全国第一不说,把跟进者更是远远甩在身后心诺普的穿刺针鞘则是打破了圣犹达的垄断,在中国和海外双向开花。

三家企业各具特色,但都有着踏实积累的硬核。

4.

2017年前后,介入医疗迎来资本狂潮。

也是这一年,中国瓣膜获批,神经介入喷薄,各类介入企业借着资本疯狂冒出。介入医疗进入到了狂奔的时代。

企业格局,也悄然变化。

迪玛克始终没有染指支架,也一直凭借全链条的配件自己赚钱。当年遥望它的上海康德莱则已上市,并在神经,结构等领域形成企业集群。

迪玛克躲开了支架,也躲开了在其他领域的布局。但在PCI配件领域,以及新的神经等领域,它依旧在默默赚钱。

先瑞达通过外周药球的领先,把外周板块拓展到了消融,取栓等领域,并第一个在港股上市。2022年更是牵手波士顿科学,成为外周介入领域的王者。

药球的跟进者已多家,集采也已降临,先瑞达凭借当年的领先和积累,借着波科的渠道和优势,依旧快速前行。

心诺普始终没能在三维上跟进,在电生理借着PFA内卷的时候,依旧聚焦于冷冻和它的耗材。针鞘几个亿的收入,是介入领域非有源产品的一个巅峰。

电生理集采后,它在美国市场的布局开始加大。毕竟真刀真枪在美国市场证明过自己,这是一份有期待的国际化。

5.

资本狂注的前几年,黑马,独角兽......成为了介入领域追捧的对象,这三家亦庄企业都曾被忽视和轻视。

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热闹的北京介入江湖,早已逐渐冷清,取而代之的是江浙沪新贵的爆发和突起。

北京在介入产业上的势微,也投射到了一众企业之上。

疫情后,资本收缩,内卷一地,集采猛降,一大片的介入企业都在预感寒冬。产业端,瓣膜企业依旧在赔钱,神经企业开始了百团大战......而此时,看这三家企业,却又是另一番滋味。

一句话:他们都是凭本事可以在市场赚钱的企业。

失误也罢,产品太小也罢,却都能自得其乐,自有风云,自洽于当下的或好或坏


2023年,迪玛克19岁,心诺普16岁,先瑞达15岁。

这一年一岁,才是医疗器械产业最真实的写照和需要。

托付于时间的,时间终会还你;拆借于时间的,时间终要拿回。

英雄迟暮,源于所处江湖的规则在变,而当年介入的Good Old Days也已不复存在。时间让一切土崩瓦解,时间也让一切重溯。

唯一公平的是,要继续在竞争中奔跑,于病患有益,有碎银可赚,对抗自我的衰老。

这是医疗器械的长期主义,也是其中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思索。

因此,相较于对他们的挑剔,我更想说一句:

“老迪,老心,老先,他们都是介入医疗的先行者,他们都拥有美好的明天”

来源:一聊Med ,作者安静的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