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标准五”,是为未盈利甚至无营收的拟上市企业准备,其细则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果是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从具体内容来看,“标准五”简直是为研发阶段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量身定制,甚至根据医药行业的特征规定了临床试验的内容。
关于“标准五”审核可能趋严的原因,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一方面,以第五套标准已上市的企业大多表现不佳,监管层重新考量这类企业的上市,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沪深两市的IPO数量已接近6000家,有阶段性放缓的需求。
从科创板历史来看,以第五套标准申报IPO的企业为47家,成功发行上市的有21家,在审企业有14家、终止/被否企业有12家。
事实上,自从2023年以来,以“标准五”申报并成功上市的企业,数量已经屈指可数,最近的一家是今年6月21日,使用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智翔金泰,但是上市首日即破发。
对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趋严,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第五套标准本就不是普适的,是给明星项目留着的口子。大量所谓的符合第五套标准公司,其实还没发展到适合成为上市公司的阶段。
深圳一位投行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监管趋严实质上也是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设置较为宽松,本意是给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或者是处于前期研发阶段,未来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创造提前融资的机会。
但很多企业上市至今,收入不见起色,市值却高到惊人。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已很难达到预期。
截至目前,仍有多家企业以第五套标准提交上市申请并处于在审排队阶段,包括:北芯生命、华脉泰科、锦江电子、禾元生物、爱科百发、捍宇医疗、艾柯医疗、善康医药、轩竹生物、恒润达生、键嘉医疗、必贝特等。
这其中超过一般的企业最近一期营收为正,其中北芯生命、华脉泰科、锦江电子三家超过千万。
净利润来看,所有按照“标准五”申报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最高的接近4亿,亏损最小的为100万左右。
有市场人士认为,参考港股18A板块的发展现状,科创板“标准五”的审核收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自港股18A 规则实行以来,共有 50 余家生物科技企业通过该规则顺利上市,共募资超过1100 亿港币。
但是很快,由于定价扭曲和流动性不足,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18A上市之后股价出现严重破发,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也给后续的同类企业的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有理由认为,从市场角度来看,这种收紧的趋势实际上是在为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铺路。
对于企业来说,更严格的审核程序可能意味着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这无疑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健康度和竞争力。
以上信息,根据媒体报道汇总,参考来源:财联社、器械之家、上交所主页、医药投资部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