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联影医疗的股价盘中最低下跌16%,收盘跌幅为12.80%。
在上市整整一年之后,这家国产医疗影像行业的绝对龙头,股价相对于曾经触及的最高价217.8元,正好实现腰斩。
同时,相比于去年109.88元的发行价,联影医疗8月22日的收盘价为109元,正式实现破发。
联影医疗,一度是国产医疗器械之光。
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医学影像设备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医院影像科和放射科所使用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几乎都被GE(通用医疗)、PHILIPS(飞利浦医疗)和SIEMENS(西门子医疗)等国外厂商所垄断。
这种国外品牌绝对垄断的局面,直接导致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价格高企。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台1.5T核磁共振,在美国售价为75万美元,在中国市场则超过500万美元,产业链层层叠加,最终,国内一次PET-CT扫描的终端收费最高可达1.2万元。
联影医疗的出现,为打破GPS对高端医疗影像产品的垄断,提供了产业层面的可能性。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其董事长张强曾在西门子担任资深科学家,相当部分的核心技术人员以及高管团队成员,也来自于西门子,可以说是一家“站在西门子肩膀”上的公司,这也为其后续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人才保障。
正是基于这样高起点的团队,联影医疗从创业之初就不仅仅满足于做系统集成,而是坚持打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底层元器件”的垂直创新链。
联影医疗自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产品上市,在高端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产品领域,联影医疗产品线的覆盖范围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厂商基本一致。
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融资109.88亿,上市首日市值超过1500亿,成为市值仅次于迈瑞医疗成为A股医疗器械板块第二大市值公司。
从业绩角度来说,联影医疗是标准的绩优股。
2018~2022年,联影医疗营收从20.35亿元增加至92.38亿元,期间CAGR达到35%。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52.71亿元,同比增长27%。
靓丽业绩之下,股价仍然跌跌不休,背后是市场对于天量解禁股份的恐惧。
8月22日,联影医疗共有5.39亿股上市流通,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4%,按前一日收盘价统计,解禁市值高达673亿元。
当日,联影医疗股价重挫12.8%,成交金额达到18.92亿元,是前一天成交金额的13倍还多。
根据公开信息,此次解禁涉及限售股东75名,包括IPO前原股东限售股份与IPO首发战略配售股份。
这两种类型的股东,虽然在同一天解禁,但是收益有天壤之别。
公开信息显示,联影医疗在IPO之前,共经历五轮融资。其中,2017年9月15日,联影医疗完成融资金额为33.3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333.33亿,创造了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
在该轮融资进入的股东,持有到今天解禁卖出,还是有相对可观的收益率。
但是在IPO当日参与战略配售的股东,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
按照今天全天的平均成交价格,在IPO当日参与战略配售的各路资金,在持有一年之后,差不多刚好拿回本钱,收益率接近于0,这部分资金中包括多个社保组合。
更糟糕的是在上市之后买入的散户和投资机构,目前已经全部亏损。
联影医疗上市之后,有多只医疗主题基金产品,通过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成为联影医疗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无一例外,这些基金产品都没有赚到钱。
即使是贵为"医药女神"的葛兰,也被狠狠割了一把韭菜。
数据显示,在2022年底,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持有联影医疗超过540万股,按照2022年12月30日联影医疗的股价,市值接近10亿。
但是在2023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医药女神"持续减仓,到2023年中报,已经彻底在联影医疗的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名单中消失。
按照联影医疗2023年一路下跌的趋势,"医药女神"应该是带着上亿的亏损离场。
目前,联影医疗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有6家公募基金,2家证券公司,1家社保组合,1家私募基金。
以上机构,无论是IPO配售得到的股份,还是二级市场买入得到的股份,目前无一例外,全部被套牢。
如果连联影医疗这样优秀的医疗器械公司,都不能给二级市场投资人带来回报,那么最近坊间疯传的IPO从严甚至暂停的传闻,显得很有必要。
至少,张之皆洞的IPO发行制度,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比如,有人建议,如果二级市场价格跌破发行价,要限制相关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主要股东减持。
否则,如果二级市场只能作为一级市场资金的接盘侠和韭菜园,这样的IPO体系,还是从严吧。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