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上只剩2千万:非头部Biotech生存现状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以上,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的一段名句,用来刻划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当下,颇为恰当和妥帖。

在历经了10余年的艰难行军之后,少量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隐隐触及了成功的彼岸:新药陆续上市并且销售放量,开始进入“研发-销售-盈利-再研发”的正反馈闭环,这意味着企业已经成功跨越生死线,甚至国际化的金色大门也缓缓开启,星辰大海尽在眼前。

但是,在近10年成立的超过千家Biotech公司里,这样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只是凤毛麟角,他们作为行业发展的成果和标志,获得了行业绝大部分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绝大部分的非头部Biotech,并不为公众所熟知,而其实际的生存状态也远没有少数的头部Biotech那般光鲜。

事实上,在前期完全没有造血能力、完全依赖外部资金支持的创新药行业,当头部Biotech开始筹谋销售、利润以及国际化的时候,非头部Biotech们最操心的还是生存问题。

尤其是在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日益萧瑟的今天,更是如此。

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超过1000起,投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500亿元,成为有史以来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的一个顶峰。

但是从2022年开始,情况就急转直下: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融资事件779起,较上年下降22.8%;融资金额更不乐观,总金额只有1781 亿元,较上年下降30.5%。

融资金额的下降幅度,超过了融资案例的下降幅度,意味着单笔投资金额也在减少。

疫情之后的2023年,也完全没有等到期盼中的复苏和反弹:2023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融资事件为251起,融资金额为508亿元,同比和环比均进一步显著下降。

在总量锐减的大背景下,其内部蕴含的结构性变化,揭示了大批Biotech企业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窘境。

过去五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事件中,A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约为 38%,B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约为20%。

但是在2023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A轮投融资事件数,约占总数的 49.43%,几近达到半数;但是B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减少到了28.74%。

投早投小,降低单笔投资额度,正在成为一级市场的典型特征。

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策略,但是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现实:相当一部分在过往几年拿到A轮或者B轮融资的项目,可能再也拿不到后续融资了。

这并非是一个预言,而是创新药行业中很多非头部的小型Biotech正在经历的现状。

行业内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Biotech的创业者,是从悬崖上纵身跳下,在下降的过程中组装飞机,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组装出一架可以翱翔蓝天的飞机,才能获得最终生存的机会。

一级市场融资的变化,导致Biotech们现金流的断裂,相当于飞机连个雏形还没有组装出来,但是已经没有零件可用了,那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自由落体。

其实在一级市场,很多Biotech企业并不被主流媒体所覆盖,其本身也甚少主动对外披露公司信息(尤其是坏消息),所以很可能为数不少的Biotech公司已经处于资金枯竭状态,只是不被外界所知晓。

在二级市场,从A股、港股到北交所(新三板),近年来成功上市/挂牌的Biotech企业也为数不少,由于这类公司已经成为了公众公司,有强制披露信息的监管要求,大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公司其实是整个行业一个有偏差的样本,他们更多的代表了行业的头部水平,而不是平均水平。

但是即使如此,这部分公司中,也不乏濒临现金枯竭者。

A公司:港股18A上市Biotech公司,截至2023年6月底,账上现金2300万。

其实在2022年底,A公司账上就只剩下3400万现金,当时业内就讨论A公司何时会现金耗尽,是否会港股18A第一个彻底没钱的Biotech公司。

半年以后,A公司账上还有2300万现金,似乎现金流管理得很不错,但是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A公司在半年内增加了4900万的短期借款,而流动负债整体增加了6600万,达到了2.54亿元。

根据半年报信息披露,A公司在2023年,将价值1.4亿元的办公和生产厂房,抵押给了当地银行,获得了4900万元的贷款。

在股权融资的窗口几乎关闭的情况下,A公司在举债经营。

但是客观地说,经营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2023年上半年,A公司收入为4400万元,这个收入数字,远不能覆盖其2700万元的销售成本、4700万元的行政开支以及6000万元的研发费用。

在2022年底只剩3400万现金的情况下,A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亏损仍然高达1亿。

和几乎所有资金紧张的Biotech公司一样,A公司也努力尝试通过CXO业务来补贴现金流,在2022年,A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超过2300万的CDMO收入。

但是在2023年,在老牌CXO们都开始进入增长降速期的时候,CDMO的单子也不是那么好接了,A公司的CDMO收入直接降为0。

对于A公司来说,面对账上仅剩的2300万现金,以及抵押出去的办公楼和厂房,短期内难以大幅放量的药品销售,以及居高不下的行政与研发费用,该如何维持长期的周转呢?

B公司:新三板挂牌Biotech公司,截至2023年6月底,账上现金3100万。

B公司是一家近年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新药公司,和A公司不同,B公司规模更小,同时阶段更早,所有管线还处于研发期,没有任何收入。

从公开信息看,B公司对外披露了至少有8个管线,其中至少3个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正是烧钱的时候。

目前B公司最快的管线处于临床III期,2022年完成首例受试患者的给药,截至2023年6月,还没有结束。

2022年,B公司的亏损金额为1.09亿,2023年上半年亏损为1700万。

在收入都为0的情况下,亏损的降低,主要是大幅压缩了研发费用:2023年上半年,B公司的研发费用仅有1300万元,这个数字和拥有3个临床试验阶段的管线并不匹配,也是近几年来同期研发费用的最低水平。

和A公司不同,B公司目前几乎没有负债,但是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公司也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有关,并不具备举债的能力。

B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有过数次融资,总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但是公司目前的股价只有最近一次融资价格4折左右,再融资的难度也不小。

3100万现金,是B公司目前手里唯一的筹码,此后如何运筹帷幄,活到新药上市并产生销售的那一天,非常考验B公司管理团队的能力。

后记

A公司和B公司其实已经算是生存状态比较好的Biotech案例,二者在历史上都拿到了不菲的融资。一个已经到了新药上市销售期,一个已经进入临床III期后期阶段。

更多的非头部的Biotech公司,只拿了少量融资,管线还在研发,甚至还没有进入临床就面临资金断裂,这或许才是行业中类似企业更残酷但是也更典型的生存状态。

这些企业最终将何去何从呢?

参考大洋彼岸的美国:综合行业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今年已经有近40家美国创新药企业公开申请破产或者清算关闭。

目前在中国的创新药行业中,还甚少听到有公司公开解算或者破产的信息。

这背后既有文化的差异,也有投资机构/创始人“藏拙”的意图,即使项目已经进入僵尸状态,还是勉强维持,毕竟传出去不太好听。

但是行业的客观规律摆在这里:每一轮拿到融资的Biotech企业,只有一定比例的可以拿到下一轮融资,剩下的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必然命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以,回避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终究要直面Biotech公司的解算、关闭、破产,终究要体验行业的兴衰荣枯与周期交替。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作者:Mc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