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一家位于上海周浦的创新药公司,已经基本处于关停状态。
然而就在2年前,这家名为上海日馨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日馨医药”)的创新药企业,还向证监会提交了IPO辅导申请,当时公司人数超过100人。
根据日馨医药现场仅剩的几名保安的反馈,公司已经处于“人去楼空”的状态,不仅“已经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了”,甚至“现场已经断电”,也基本没有人来上班了。
日馨医药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药物开发的创新药企业,用公司自己的话说,日馨医药是“具有源头创新性和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
日馨医药的创始人是钟春玖博士,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馨医药所强调的“源头创新性”,在于钟春玖博士独立提出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新假说,并基于该假说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血硫胺素代谢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特异性诊断标志物。
在基于结合临床的长期研究基础上,钟春玖博士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AD的 “膜衰老和能量代谢障碍假说”。
这一理论指出,AD是膜衰老诱发硫胺素代谢异常,进而导致脑能量(糖)代谢障碍和诱发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参与的复杂疾病,必须通过改善脑能量(糖)代谢,阻止诱发多级连病理生理反应,才有可能预防和阻止AD的发生、发展。
基于这一新理论,日馨医药开发了多款AD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形成了公司的研发管线:
RX01:针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经完成中国I\II期临床研究,证明安全有效,该结论得到研究者发起的、非注册性美国IIa期临床验证;
RX08:RX01和多奈哌齐的复方制剂,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
RX04:针对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即将进入临床研究;
RX07和RX16:针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
在2021年底,基于未披露的原因,公司计划中的科创板IPO终止。
事实上,除了IPO辅导备案公告以外,目前没有看到日馨医药向任何一家交易所提交招股说明书,也就是说,其IPO之旅大概率终止于辅导备案阶段。
虽然没有明确披露IPO终止的理由,但是大致的原因,从其管线组合中大致也可以猜到三分:AD作为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的“天坑”,其致病机理至今仍不清晰,所有的理论目前都停留在“假说”阶段.
近年来,跨国药企基于各种“假说”,动不动在AD药物研发上投入几十亿美元,但是最后无一例外都打了水漂。
如此高风险的研发管线,应该说远远超出了科创板可以接受的程度。
可能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日馨医药虽然存续的时间不短,但是其股东列表中并没有知名基金的出现,甚至没有几家市场化的投资机构。
其运营多年的所有资金,主要来自于向个人的募资。
根据公开报道,钟春玖博士虽然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但是并不负责公司的具体管理和运营,更多还是以科学创始人的身份主导研发。
公司的法人代表,也是第二大股东戴卫东,很可能是公司的主要投资人。
工商信息显示,目前日馨医药至少涉及131项司法案件,包括劳动合同纠纷、房屋租赁纠纷、新增资本认购纠纷等多类事项。
此外,公司还7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法人代表戴卫东也被限制高消费,这些信息都显示,公司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日馨医药的案例,与屡屡被诟病的“内卷”无关,属于最前沿领域的探索,但是探索也就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即使最后失败,这种探索也值得尊敬。
同时,管线前景渺茫,IPO希望落空,资金链濒临断裂,以上问题,也并不是日馨医药所独有,更多跟风和"me-too"类的项目,也正面临类似的问题。
类似的人去楼空的案例,肯定不会只有日馨医药一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