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认为,天津同仁堂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同仁堂”文字和“同仁堂”注册商标高度近似的侵权标识,并通过企业名称文字突出使用、虚假宣传等方式引起混淆,侵害了同仁堂集团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并构成不正当竞争。
对此,天津同仁堂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时称:其在1994年被原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并于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根据2006年商务部“中华老字号”认定公示情况,发行人的“品牌(字号)”为“天津同仁堂”。因此,天津同仁堂依法有权使用企业名称、企业简称及字号。
事实上,在民国时期,两家企业就为商标的归属权打过官司,当时判决天津同仁堂只能使用“天津同仁堂合记”名称(合记即股份公司),不能再销售北京同仁堂的药,也不能使用北京同仁堂的商标。
时至今日,天津同仁堂也没有与北京同仁堂相同的药品,并且其商标也为“太阳”、“红花”等,与北京同仁堂不同。
创业板定位
2020年至2022 年,天津同仁的营收分别为8.18亿元、10.12亿元、10.8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2.34亿元、2.48亿元,这种已经相对稳健的企业发展阶段,是否还符合创业板的定位,一直存有疑问。
在交易所的两轮问询中,均涉及创业板定位问题。
在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津同仁堂说明主营业务在创新、创造、创意的具体特征,分析说明是否符合创业板行业定位。
在二轮问询中,津同仁堂被要求进一步说明自身的创新、创造、创意或其中一项特征的具体表现,并完善《关于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的专项说明》。
言下之意就是,都100多岁的企业,还来创业板装嫩,合适吗?
销售费用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天津同仁堂花掉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01亿元、5.15亿元、5.64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为49.03%、50.86%和51.95%。
根据天津同仁堂的披露,销售费用主要花在了推广上,仅2022年上半年,就召开了1287场会议,即使周末不休息也要平均每天7场会议,场均费用7.6万元,总计9785.23万元。
如果在今年以前,这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但是在医药反腐风头正劲的当下,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交易所自然也不敢轻易放行。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