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国产mRNA明星企业,爆雷了

疫情期间,mRNA成为全球投资界趋之若鹜的热门概念,在中国一级投资市场,也诞生了多个创纪录的mRNA相关的融资案例。


但是当疫情散去,mRNA新冠疫苗的预期完全落空,生存成为了摆在mRNA相关企业面前的现实话题。


2023年9月14日,工商信息显示,位于上海的mRNA明星企业斯微生物,竟然因为买卖合同纠纷,成为了司法部门“限制高消费”的执行对象。


1695013244581.jpg

信息显示,此次申请对斯微生物执行“限制高消费措施”的是多宁生物,案由是买卖合同纠纷。

多宁生物也是行业内一家知名企业,其主要为药企提供生物工艺解决方案与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当时对外的主打概念是mRNA肿瘤疫苗,在新冠疫情之前,公司在创投圈内已经有一定的活跃度,但是并不属于在聚光灯下的那类企业。

新冠疫情之后,斯微生物作为国内最早向外披露拥有新冠mRNA疫苗的公司之一,由此声名鹊起,成为资本市场的当红辣子鸡。

仅仅从2020年初到2021年6月,斯微生物就连续完成多轮融资,吸引了国内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入局,甚至和此次对簿公堂的多宁生物,还有共同的投资机构股东。

但是和国内绝大部分mRNA疫苗一样,斯微生物虽然临床批件拿了不止一个,但是只开花,不结果。

最终,在靡费天量的临床试验费用之后,在疫情结束之前的2022年12月8日,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获得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紧急使用授权,算是给所有股东一个交待和安慰。

此时,国内mRNA新冠疫苗的市场窗口,几乎彻底关闭。

曾经寄予厚望的国际市场,对mRNA的需求情况也是一样在急剧萎缩。

2023年一季度,作为全球mRNA疫苗双雄的BioNTech和Moderna,收入分别下降70%和80%,这意味着全球市场的mRNA新冠疫苗需求也在迅猛地退潮。

钱投下去了,但是市场翻篇了,这是国内包括斯微生物在内的这么多mRNA疫苗研发企业面临的尴尬境地。

此次斯微生物涉及限制高消费,只是其诸多官司中的一个,工商信息显示,目前斯微生物作为被告的司法案件多达33个,其中最小的执行标的仅为32836元。

1695013287784.jpg
2023年7月19日,一张冠有“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称的通知截图,在医药行业人士中流传。
通知显示,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且考虑到天慈工厂近期无明确的新冠疫苗生产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经公司慎重研究决定,从2023年7月21日起,该工厂暂停试运行。
从公示信息来看,天慈国际药业也在和斯微生物打官司,案由是房屋租赁合同纠纷。
1695013320359.jpg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斯微生物的法务很可能处于颇为紧张的状态,毕竟已经公示的官司有这么多。
但是从历史融资信息来看,斯微生物仅仅在2020年~2021年就吸引了接近20亿的融资金额。
1695013368115.jpg

2023年5月,斯微生物对外宣布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但是没有公布具体的投资机构名称。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