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以来,减重药物的新闻,已经可以成为国内医药行业资讯的一个独立门类。仅仅最近3天,就有多款在研减重药物发布里程碑进展新闻。
9月16日,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其研发的GCGR/GLP-1双重激动剂,已向中国药监部门递交针对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9月18日晚间,常山药业公告,公司的艾本那肽III期临床主要疗效分析提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双盲治疗24周后,统计数据表明试验组相对于安慰剂组的优效性成立。同日,博瑞医药接受投资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的GLP-1/GIP双重激动剂BGM0504注射液获得II期临床批件。减重药物概念如此之火爆,以至于投资者在和上市药企进行交流时,“公司是否已布局减重药物”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备的问题,如果答案是“YES”,往往意味着股价的上涨。市场竞相追逐减重药物概念,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现象级药物司美格鲁肽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
在过去三年里,凭借“减重神药”司美格鲁肽的优异市场表现,诺和诺德的股价已经翻了数倍,这家丹麦药企的市值甚至已经超过了2022年丹麦的GDP,它是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同时也是全球药企市值第二名。在竞相入局的中国药企中,未来是否会诞生类似的市值奇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中国有多少GLP-1类的减重药物在研发?截至2023年6月14日,国内已经申请临床及以上的GLP-1类药物一共99个,还在紧锣密鼓进行临床前研发的就更多了。当然,大部分的GLP-1类的减重药物,还是以糖尿病作为第一适应症。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针对减重适应症的GLP-1类药物,大概在30个左右,占比约30%。
但是从趋势上来说,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在降糖适应症取得一定效果的GLP-1类药物,大概率还是会覆盖减重适应症。
所以,保守一点估算,3~5年之内,应该可以看到超过50个GLP-1类的减重药物在中国市场上市。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一个单一市场,针对同一个适应症有50家以上的同类药物,这个竞争的烈度是地狱级的。某个医药行业知名的咨询公司,其给出的预测数据是:到2030年,国内减重药物市场可以达到130亿的规模。
看上去还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但是要注意,该咨询公司素来以浮夸著称,其在心脏瓣膜、PD-1等诸多过去的行业热门领域给出的预测数据,虽然权威到被一大堆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引用,但是事后证明并不是那么靠谱。为了避免被打脸,我们不去预测市场规模,但是有几点趋势可以预判。
第一、中国的消费者将用上全世界最低价的GLP-1类减重药物。也就是说,诸多同类药物同场竞技,价格战必将是无法规避的竞争手段。所以,继拥有了全世界最便宜的PD-1药物之后,中国市场还将拥有全世界最便宜的GLP-1类药物。悬念仅在于,这个价格战是在集采中展开,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展开。第二、在减重药物的竞争中,零售渠道将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考虑到减重药物的消费属性,可能患者第一次会通过医院门诊处方的形式获得药物,但是此后出于便利性的考虑,相当一部分患者将选择零售渠道。因此,传统的拥有院内渠道优势的企业,未必能在这场竞争中能占得明显的先机。
相反,那些熟悉零售渠道打法、能将小红书之类新媒体渠道玩得风生水起的新兴药企,可能更加如鱼得水。这个逻辑和国内PD-1市场的现状类似,在国内市场能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要赚钱还是得开拓海外市场。
虽然去美国很难,但是覆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以价格战和司美格鲁肽拼刺刀,还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径。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