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20强榜单结果,已经呈现出在经历疫情影响、政策挤压后,企业各自寻求新生和出路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或许需要行业构建一套新的逻辑。
2023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以下简称“竞争力20强”)榜单似乎正在颠覆我们对于产业逻辑的判断。
与去年相比,榜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这次榜单看出,大药企中头部竞争者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许多运营稳健的药企都在成为榜单有力的竞争者。
自竞争力20强第一届评选开始,15年中第一次由商业公司拿到榜首位置。上海医药似乎已经旗帜鲜明加入到工业的竞争中。从2022年财报来看,虽然2057亿元的商业收入依然占据了大头,但工业收入以267.6亿元收获了156.7亿元的主营利润,高于医药商业部分的135.4亿元。除了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第一次出现在榜单中,并占据了第九名的位置。商业龙头们似乎不再满足于过去仅仅做一辆“运输车”的角色,并开始逐渐向上游探索,加入到创新研发的竞争中。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依旧有三家CXO公司入榜:凯莱英、药明康德、博腾股份,并集体站到了前10的位置。疫情三年,整个行业哀鸿遍野,CXO却旱涝保收,无论是其业绩还是市值,都在过去两年中收获了一众拥趸。
而在中药板块,今年有四家企业上榜,这是近几年在创新大潮中,中药企业上榜次数最多的一次。《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将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配套措施以及部门分工纲举目张,中医药发展之路有了强大的支撑,中药成为了医药行业中“最靓的仔”。这从投资价值10强中不难看出行业对于政策风向的敏感度。“2023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医药上市公司10强”榜单中,中药企业占了6席。但本应该一派红火的场面中,“老大哥”云南白药这次却失约了。这是云南白药15年来第一次没能上榜。(20强评选标准及数据详见竞争力专刊)
总体来看,2023年的20强榜单结果,已经呈现出在经历的疫情影响、政策挤压后,企业各自寻求新生和出路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或许需要行业构建一套新的逻辑。
西西弗斯被罚将一块必须用尽全力才能推动的圆形巨石从冥界的山脚一路推至陡峭的山顶。地狱灼热的烈焰在四周熊熊燃烧,西西弗斯一松懈,巨石便滚回山脚,一切必须从头再来。当他用尽力气,好不容易将巨石推到山顶,自以为能得片刻喘息,无情的巨石会又一次不可阻挡地轰隆隆退回原地。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永无止息。
对于当下的医药企业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政策的变化、环境的动荡、市场的竞争,都犹如无形的地狱火般灼烧,促使他们不断向前推进。
商业大佬TOP新势力
消失的老面孔
自第一届竞争力20强评选以来,恒瑞和云南白药是唯二连续14年都在榜的企业。巧合的是,今年的竞争力20强中,两位“老同志”同时“失约”了。
一个是中国医药工业的“创新一哥”,一个是中药领域的“龙头”。二者的失约从数据上来看,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业绩。
自2000年登陆资本市场后,恒瑞医药着力布局创新药,探索出了“仿创结合”的转型路径:仿制药业务造血,反哺高投入、高风险并存的创新药。上市的20多年间,恒瑞医药一直维持业绩正增长,2014-2020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在19%~34%之间,净利润增速在18%~44%之间,同时以远超其他同行的研发投入占比和创新药收入,成为行业中当之无愧的“一哥”。
2020年底,恒瑞医药股价高点近95元每股,市值突破6000亿元,甚至被行业寄予厚望:成为国内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的医药企业。
转折发生2021年。2021年6月23日,在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恒瑞医药两大重要品种碘克沙醇注射液、格隆溴铵注射液双双丢标。这两款产品在2020年合计贡献收入18.7亿元,占总营收的6.75%。
失利的影响很快传导到业绩中。2021年下半年,恒瑞医药业绩首次进入下行通道,并出现了上市以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负增长的情况。财报显示,2021年,其营收同比下滑近7%,净利润减少28%,扣非净利润更是减少约3成。2022年营收继续下滑17.87%,净利润下滑13.77%。
而云南白药作为中药领域的龙头,虽未受集采和医保谈判影响,但2021年同样开始出现颓势。
2021年,云南白药净利为28.04亿元,同比几乎腰斩,其中,炒股亏损超过19亿元。2022年营收更是几乎零增长,全年营收364.88亿元,同比增长0.31%,净利润30.0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
业绩同样失利的恒瑞和云南白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从管理层入手,拯救业绩颓势。
2021年7月,花甲之年的孙飘扬重回一线,再次担任董事长。为了扭转颓势,这一年孙飘扬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大砍销售队伍、与同行合作、引进新的产品管线,加码海外市场等。为恒瑞医药找到下一个增长点,全力押注创新药,成为孙飘扬回归后的重点。
不仅是领导人的思路在变,2023年年初,恒瑞还引入“新鲜血液”江宁军,由董事长孙飘扬、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和首席战略官江宁军三人组成的恒瑞医药战略决策小组全面负责恒瑞的战略和研发决策,其中江宁军全面负责创新药国际化、临床研究和商务拓展工作。
2021年3月,董明空降云南白药,担任CEO。云南白药曾表示,董明拥有较强的数字化业务能力、丰富的解决方案整合和海外运营经验,可极大助力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董明上任后,在2022年6月,又找来曾经担任华为中国区CFO的拍档马加入职担任CFO。新的管理层,给云南白药带来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变化。董明曾公开表示,要使云南白药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区域性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董明上任后,除了“1+4+1”战略(中医药领域+口腔、皮肤、骨伤女性关怀领域+数字化技术),还开展了数个数字化业务。2022年7月,云南白药联手华为,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合作,包括大小分子设计、相关病症、数据库开发等;今年8月份,内部启动了智慧科技业务单元,由李少春担任数字战略科学家、智慧科技业务单元总经理。
一系列的高层变动之后,两个龙头终于迎来了业绩重回上升通道。恒瑞医药8月18日发布了2023年半年报。财报 显示,今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9.19%,为111.68亿元;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8.91%,为23.08亿元。
云南白药同样如此。8月29日晚,其财报显示,1-6月,营收203.09亿元,净利润28.28亿元,同比增长近九成,旗下药品、中药资源、云南省医药三大部门,均为两位数增长。光是云南白药气雾剂,上半年就卖了9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管理层变动后,云南白药似乎一改颓势。以董明为代表的高管团队,正在为这家“百年老店”注入新的活力。
静待白马回归
如果向AI提问:如何提升上市药企的竞争力?它会告诉我们“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包括创新驱动、强化产品研发、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以及拓展国际市场。通过这些措施,医药上市公司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似乎都是我们已知的正确说辞,所有的药企似乎也正是这么做的。
但市场的反馈又是另一种态度,无论是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的股价,或是高瓴等机构大规模的减持撤退,在此前政策影响、高估值、市场内卷等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下,医药行业似乎整体还未从低迷中走出来。
以往我们经常说,药企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研发的竞争,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保持创新研发进化能力,不断地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但仅仅有研发似乎是不够的。
2023年8月8日,全球迎来了第一家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药企:礼来。而我们还在寻找着,第一家突破万亿人民币市值的医药企业。跨国药企之所以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是基础,而成熟的销售网络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和对于外界资源的嗅觉以及相匹配的“危机感”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曾经医药行业以高研发、高增长潜力诞生过许许多多的“白马”,但经过市场洗礼后,也有数匹白马先后失蹄。
也有企业曾经接着行业的“东风”顺势而起,比如曾经在疫情期间,不少“新冠概念股”曾经业绩、股价双双“飙红”,但后疫情时代,这些公司还有多少价值、能否继续保持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如何转型和业绩表现。否则,投资价值消失,并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常常以为,是环境、是政策,是种种外界的原因让企业陷入困境。但是当我们去分析这些企业的动作、数据又会发现,他们的跌落总是内部出了问题,或是决策的失误、或是转型动作的缓慢。
不过站在结果上去分析此时彼刻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或许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但是对于中国上市药企来说,修炼自身内功,做到足够的强大和灵活,是抵御一切风险最实际的方法。静下来,动起来,去听取外界的声音,但是又不能过度为外界的风云变化所困扰,不仅要有千里眼顺风耳,更重要的是,要炼成一副风吹雨打都不惧怕的金刚不坏体。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