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出海印度,Biotech内循环BD大爆发,新药换玩法!

8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三笔对外BD,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恒瑞给了市场一个小小的“震撼”。

继韩国市场后,恒瑞的创新药吡咯替尼再出海印度,以首付款300万美元,最多1.52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与销售提成授权印度药企瑞迪博士在印度范围内开发及商业化吡咯替尼。
不过二级市场有投资者“戏称”这是“蚊子腿也是肉”。
从年初君实、康方布局东南亚、拉美与澳洲市场,到百济PD-1出海欧盟,再到恒瑞闯关印度,曾经一股脑冲刺FDA的中国医药创新的先行者们,开始转变出海的思路,将目光放得更远。
另一个层面,战略的变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几年前被视为BD交易首选买方的MNC也开始在战略调整、精简管线中自顾不暇,曾经高光的BD项目被降低研发优先级、雪藏乃至退货,抱着“嫁女”心态的国内创新药企也开始重新挑选合作对象。
回看今年前9个月的新药研发领域授权合作,发生在中国药企之间的境内BD交易正在以平均每个月一起的速度增长。对本土创新土壤、人才、政策、医疗资源、市场开发拥有绝对的优势的传统药企,正在成为biotech眼中的“意中人”……

恒瑞闯关印度,透露什么信号?

在熟悉恒瑞的人看来,江宁军的到来对恒瑞的BD有一种“加持”。今年1月恒瑞对外表示,江宁军已获委任公司首席战略官,全面负责创新药国际化、临床研究和商务拓展工作,2月便拉开了BD的序幕。
恒瑞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在今年2月实现海外独家授权,将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除了11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未来还有权收取最多6.9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
第二次对外BD发生于8月,与美国One Bio公司签署1类新药SHR-1905注射液授权许可协议,该公司将获得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SHR-1905的独家权利,并向恒瑞医药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2500万美元、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累计可达10.25亿美元,以及达到年净销售额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
与瑞迪博士的合作也是恒瑞今年之内第三次成功的BD。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吡咯替尼出海印度并非首次对外授权。2020年9月,恒瑞就以1.057亿美元交易总额将吡咯替尼项目的韩国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韩国HLB-LS公司。
对买方瑞迪博士来说,这是继5月与君实达成关于特瑞普利单抗在拉丁美洲、非洲与印度的合作后,与中国头部创新企业的又一次成功交易。
从恒瑞创新药先后授权韩国药企与瑞迪博士、君实布局拉美和东南亚、康方出海澳洲等地的动作不难看出,欧美主流市场之外,亚非拉等新兴市场逐渐成为新的选择。
一直以来,出海目的地的选择是对外BD中的一大难题。毋庸置疑,美国是全球创新药主战场,也是全球创新药价格最高、创新药销售市场最大的地区,在全球创新药市场占比达55%。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biotech的赴美之路屡屡碰壁却依然趋之若鹜。
“出海是必须做的,但目的地不一定只能是美国。”早在2021年时,就有海外跨境BD交易负责人这样告诉E药经理人。东南亚作为当前全球生物医药发展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来自中国的创新药企们,已经瞄准了这片土地。
从需求端而言,东南亚人口总量6.5亿,医药市场规模超400亿美元。从供给端来看,东南亚医药工业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弱,本土的制药企业数量较少,存在布局的机会。从政策端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均享有较高的优惠政策待遇,拥有蓬勃的医药创新氛围、灵活的药品监管政策和多层次的支付体系。
先行者已经开始布局。君实先是3月与康联达生技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9个国家,对特瑞普利单抗进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又在5月宣布与瑞迪博士实验室达成合作,向后者授予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秘鲁、智利、巴拿马、乌拉圭、印度及南非地区开发及商业化特瑞普利单抗的权益。康方则是将派安普利单抗授权Specialised Therapeutics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11个国家的独家销售权。
“东南亚医药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增长很快,但本土药企偏少,超过半数都依靠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也相对偏低,存在着战略布局的机会。”有分析师这样认为,“不放弃冲刺欧美市场的同时布局东南亚,走在前面的中国创新药企们已经开始转变思路了。”

三足鼎立,是竞是合?

变换思路的不仅是出海目的地的选择,更是对交易方的选择。
彼时,和MNC达成授权交易被视作“嫁入豪门”,但自2022年起,“退婚”频发。
在长期关注中美出海业务的投资人眼中,当每年“联姻”的药企合作几乎高于新药获批数量的10倍时,意味着有超过90%的“婚姻”是无果的。曾有biotech BD负责人表示,“MNC管线太多了,授权产品不一定能够排到前列,而最后淘汰一批产品可能觉得价值不高了,或者是跟自身的战略方向不一致的。”MNC面临结构调整、精简管线等压力时,与biotech走向“离婚”也不难解释。
过去抱着“嫁女”心思的biotech,如今也开始更多的思考,究竟谁才是“意中人”?有创新药企负责人直言,如果将语境放到2020年或以前,在国际市场获得“声望”是首先考虑的,与MNC达成合作往往能‘一炮而红’。不过放在现在的产业环境来说,在合作的过程中能不能换来资源、能不能助力自身企业成长才是一家创新药公司更需要考虑的。
曾经水火不容的本土药企与创新药企之间,早已起了“化学反应”,关系从对立到微妙,再变得亲密。据E药经理人统计,仅2023年前9个月,发生在中国本土药企之间的境内BD已经突破十起,甚至有些“你追我赶”的意味,正大天晴、华东医药、中生制药、翰森、济川等都成为了“内循环BD”的主角之一。
传统药企与创新药企之间的内循环案例不断增多,它们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是竞争还是合作?如今的亲密又能维持多久?
新药研发70%的时间与费用都用于临床试验阶段,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建立起了明确的分工,“专门做孵化的公司,会从大学里开始和教授做沟通,完成从孵化到临床I期的阶段。进入I期后,会有专门从事临床试验的公司接手,当临床试验进入II~III期后,可能开始着手将产品卖给大药厂或选择IPO上市,但目前国内这种形式还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有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可能会加速实现分化。“在现金流压力下,创新药公司专注早期研发,项目推进到一定阶段后授权出去减轻研发费用压力,首付款与未来的销售费用分成还能够持续支持企业的早期研发。”
传统药企对中国的创新土壤、人才、政策、医疗资源、市场开发拥有绝对的优势。创新药企在研发与技术层面当仁不让,在被时势推着往前走的过程中,传统药企和创新药企之间,逐渐摸索着适合彼此的合作模式、节奏与代价,从单一产品授权到股权投资,再到成立合营公司,模式和经验都在逐渐丰富完善,生态愈发欣欣向荣。“目前相当一段时间,传统药企与创新药企还将维持互相合作互补的态势。”
在产业发展的动荡期,大药厂与biotech正在以合作的方式借彼此优势实现互相发展。尤其是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与瞬息万变的产业政策,不论是大药厂还是biotech,都在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等维度寻求破局之法。
尚未摆脱寒冬的产业调整期里,一个期待中的新的产业链格局似乎正在建立。产业生态和格局正在朝着更清晰的方向演变,传统药企的创新转型可以由自研+引入两条腿走路实现,创新药企也无需一口“吃个胖子”,在自身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也必能在产业占据一席之地,穿越周期。

来源:E药经理人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