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美中嘉和医学技术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中嘉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开启这家民营肿瘤医院龙头的第三次冲击IPO之旅。作为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美中嘉和的资本市场之路堪称坎坷: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2年后摘牌退出,此后2次谋求港交所IPO,但是都无果而终。
从规模上来说,美中嘉和是所在赛道当仁不让的龙头:在中国所有民营肿瘤医疗集团中,按自营或托管肿瘤医疗机构的数目计,美中嘉和排名第二;按2021年肿瘤治疗赋能服务的收入计,美中嘉和排名第一;按自营或托管放疗设备单位的数目计,美中嘉和排名第二。目前,美中嘉和在广州、上海及大同拥有七家正在运营的线下医疗机构,包括两家肿瘤医院、三家门诊部(或诊所)、一家影像诊断中心及一家互联网医院。此外,美中嘉和正在上海建设一家肿瘤医院上。同时,美中嘉和是国内少数拥有质子治疗舱的民营肿瘤医疗机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地位,美中嘉和一直是一级市场的明星企业,自2016年以来,其从一级市场获得的融资金额,接近30亿人民币。
其中,仅在2018年一笔由中金资本领投、总金额为15亿元的融资中,美中嘉和的估值就达到了40亿;2021年8月的最后一笔融资之后,据说其估值已经达到了72亿元。虽然行业地位突出,但是美中嘉和也面临着和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一样的盈利困境。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6亿元、4.71亿元、4.72亿元。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这份收入数据应该说还过得去,但是净利润数据就相对不是那么的乐观了。2020年至2022年,美中嘉和分别亏损5.91亿元、8.31亿元、6.3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2023年上半年,美中嘉和的收入达到了2.57亿,同比大幅增长,但是公司账上也只剩下2.57亿的现金。
截至2022年末,中国约有1400家公立肿瘤医疗机构,约有700家民营肿瘤医疗机构。虽然数量上相差不是特别悬殊,但是整体来说,民营肿瘤医疗机构大体只能在公立肿瘤医疗机构的夹缝中生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患者对于公立医院的信任、规模的差异,以及就医习惯的问题。
我国医疗体系长期以来,是以公立医院作为绝对的主导,公立医院的发展历程长,也汇集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口碑。对于患者而言,声名远扬的三甲医院专科,意味着更可靠的医疗质量,因此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去公立医院就医。从规模的角度来说,依托财政资金建设的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头部三甲医院,其规模远非民营医疗机构可比。
以美中嘉和旗下床位规划最多、建筑面积最大的广州医院为例,其于2021年6月建成开业,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提供质子治疗的医疗机构,但是规划的床位只有100张;2023年的前7个月,其住院人数仅为1900人。因此,虽然贵为“民营肿瘤医院龙头”,按照2022年的营收数据计算,美中嘉和在肿瘤治疗市场的占比不超过0.5%。在长期亏损的大背景下,美中嘉和并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其正在建设上海医院,预计于2024年开始运营,还计划于2023年启动广州医院的二期扩建。仅仅是象征性地融1~2亿港币,还是实质性地拿到可以支持公司长期发展的大额融资?上市之后,市值是否可以维持在IPO之前的72亿估值以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