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开“叫板”西安杨森,却多年增收不增利,这家区域流通巨头为何又能业绩连增五年?

经历了外资入股、高管层换血、“告别”工业板块等一系列的波动之后,南京医药却为何成为了二级市场沉闷与穿越周期代表性公司的矛盾共生体?

最新一篇关于南京医药的公司研究报告在2019年4月发出,至今,几乎没有一家分析机构再对这家医药流通公司发表针对性的研报。

在券商中的关注度低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视作股票流通价值不高。但与之矛盾的是,南京医药是2018年以来A股医药板块中少数连续5年以上营收及利润持续增长的公司之一。
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A股共近50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仅31家连续5年以上营收及利润持续增长,且2018年(含)前上市的只有15家,南京医药就是这些穿越周期的代表性公司之一。
其实,南京医药虽然在二级市场上股价长期低迷,但南京医药作为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化药品与医疗器械物流中心,如果按照营收水平排序,其也是国内除了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全国性巨头之外的区域性流通巨头。
南京医药虽然已经不再是资本市场的抢手标的,但在业绩表现上却成为了穿越周期代表性公司,它是如何穿越周期的?另一方面,经历了外资入股、高管层换血、剥离工业板块等一系列的波动之后,南京医药却为何成为了二级市场表现沉闷与穿越周期代表性公司的矛盾共生体?

稳定的基本盘
虽然如今谈起南京医药,资本市场上热度并不及CXO、创新药等大热领域,在医药商业领域,其身影也被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等头部四大流通公司以及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新秀所覆盖。但时间如果回到2010年以前,南京医药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也做了诸多流通公司“不敢为”的先锋。
2007年4月,南京医药开始暂停进购全国最大的合资药企西安杨森所有药品,紧接着,南京医药在江苏、安徽和福建三地的近千家零售药店也开始停售西安杨森的OTC产品。南京医药的意图很明显——利润重新分配,它向西安杨森提出“集成化供应链合作”模式,“西安杨森按订单进行生产,赚取生产环节的利润;南京医药负责分销,赚取营销环节的利润。”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西安杨森可是国内OTC市场的“领头羊”,在2006年的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排行榜上,西安杨森以34.12亿元的销售额位列外资制药企业第一位。
而当时的市场是工业企业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在当时的药品购销链条中,像是南京医药这样的流通公司对于品牌药品,只能从西安杨森这样的生产企业批发药品,赚取一定的中间利润和扣点,并且还要为承担回款压力。
价值不断提升,边际利润却不被兑现,流通公司自然不甘于此,但与品牌药企直接对抗的能力也并非谁都有。据悉,在2006年,曾有几家批发企业放弃与西安杨森合作,但都由于无力撼动西安杨森的主导地位,最终选择一忍了之。
而南京医药之所以敢与西安杨森“公开叫板”的底气也在于自身实力过硬。据悉,南京医药前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南京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在安徽和福建市场以收购的合肥市、福州市医药公司为基础,成为了江苏、安徽、福建三省医药流通市场最大的企业,拥有优秀的医院渠道资源。对于以OTC为主要产品的西安杨森来说,失去如此巨大的渠道商,无异于在给竞争对手“让利”。自西安杨森1989年来到中国投产后,南京医药就一直承担着在江苏及附近区域的产品经销工作,到2006年,南京医药已经成为西安杨森最大的经销商。
渠道优势是基本盘,南京医药还能提供供应链管理和药事服务等增值服务能力。2007年,当时的南京医药助理总监陈若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京医药的集成化供应链模式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包括集中采购、贴牌加工、现销快配、物流建设、资金结算等项目,围绕这个供应链,包括了资金链、信息链和物流链。”而在2009年新医改提出“集中采购”之前,南京医药控股参股的零售连锁公司还曾成立了“南药零售联盟”,对内部进行统一协调,集中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医药还曾被业界视为“药房托管”的先行者与开拓者。“药房托管”作为使药价趋于合理的手段,通过政府主导,医院以公开招标和合同形式,把药房委托给具有较强能力的专业医药公司经营。南京医药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药事服务,是最早实行药房托管的企业之一,至2007年,南京医药已托管百余家医院药房。
这场对抗一直到2009年前后才得到中和,新医改方案出台,两票制和基本药物公开招标、统一配送等政策让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医药商业公司的必然的走向,南京医药自然也不愿在此时失掉西安杨森这个“到手的香饽饽”。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 “从本质上说,医改对商业领域高度集中整合的政策,是推动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握手言和的根本原因之一,商业巨头需要供应商巨头的支持,才可顺利达到高度垄断的结果。”
错失良机
然而,在江苏、安徽、福建三省的渠道优势是南京医药的底牌,也像是它“最后一层保护伞”,站在2023年今天的视角再回顾,南京医药或许本可以成为全国性流通巨头的一员,但却因内部管理以及发展战略频繁变更错失了版图扩张的良机。
事实上,南京医药经历了一段时间不算短的动荡周期。先是自周耀平担任董事长后,一度陷入盈利困局,在1996年上市时实现营收5.03亿元,净利润达到3022.19万元,1999年,当南京医药营业收入刚刚突破10亿元大关时,净利润为7401万元。而到了2011年,南京医药年收入规模已达到170亿元,净利润却亏损1.8亿元。
业绩困局中还穿插着对工业板块“暧昧不明”的战略,2004年周耀平接任董事长后曾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药品物流一体化业务为“主体”初步建立具有现代物流特色的药品物流配送体系。以医药工业、科研技术为“两翼”嫁接生命能研发优势,加快工业振兴步伐。
而到了2006-2007年,南京医药的战略方针改变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不再提医药工业,并且于2007年变卖旗下医药工业资产,包括其所持有的片仔癀医药有限公司600万股股权及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股权。
2008-2010年,医药工业板块也一直在南京医药发展规划中,并且还曾提出“大力推进工业与健康服务贸易产业群建设,建立以同仁堂品牌为核心的健康服务贸易平台。”戏剧性的是,一年之后,南京医药又不再提及工业,变卖包括同仁堂在内的工业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因1元出售旗下同仁堂资产,南京医药曾受到多方指责;2012年,南京医药宣布转让所持有的南药国际40%股权给一家民企江苏红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时,也再度受到多方质疑。
如果将视角放大到全行业,南京医药的动荡周期中穿插着新医改加速流通行业集约化,正是如今的流通巨头们瓜分版图、跑马圈地最为关键的时期。
国药控股于2009年登陆港交所,总市值超过362亿港币,同年,旗下一致药业剥离零售业务,获取资金用于扩大公司医药分销和医药工业规模,同时国药控股进一步整合力旗下零售业务。另一巨头华润医药在2004年取得了北京医药集团(北药集团)50%股权,奠定了流通领域的业务基础,之后在东阿阿胶、三九、华源集团医药资源以及其“招安”的跨越南北的各类中小型流通公司的加持下,逐渐成为国内流通巨头,旗下总资产和总收入超千亿港元。
虽有实力在身,却无能力加入版图瓜分的南京医药也在此时成为了这些巨头想要纳入麾下的优质标的,当时有研报指出,收购南京医药的收购方将奠定全国性医药流通龙头地位的关键一步。
不过最终谁也没想到,在业界纷纷猜测南京医药将将花落谁家之时,外资流通企业联合博资竟意外闯入。2012年,南京医药将以向大股东南京医药集团和联合博姿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即定向增发)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正式与联合博姿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南京医药将向联合博姿增发1.08亿股,同时向南京医药集团增发9615万股。每股认购价为5.2元,计划募集资金10.6亿元,方案落实后,联合博姿持有南京医药12%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回归主业
南京医药能够穿越周期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即使多翻“折腾”,却从未放弃过对主业的夯实。
南京医药不仅是最早建设药房托管能力的流通公司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最终药房托管被叫停,但其建设所需要的配套能力却是南京医药发展到如今的“铁饭碗”。
实际上,从南京医药的年报中就可以看到,其曾与西安杨森谈判时提出的“集成化供应链合作”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也是南京医药经历了多年震荡周期后,保持业务增长的基础。
据悉,在2009年南京医药就已经明确了其流通业务不仅仅是作为医疗机构和药企之间的中间商,而是为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采购、药学服务、药房管理等服务,是“基于订单的以药学服务为特征的集成化供应链”。南京医药的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药事服务业态销售规模约11亿元,销售净利率远高于零售和现销快配两块传统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医药2007年提出的这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所需要的能力也几乎与2013年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执行时的要求不谋而合。新版GSP对流通公司提出了软件、硬件两方面要求,一是达到仓储、冷链、温湿度自动监控和信息化等标准,二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提升。
总结来看,2009年新医改之后的集中采购大潮,2013年新版GSP对于医药流通公司的更高要求,再加上2018年全国带量采购之后零售终端的崛起和药事服务需求的增加,一步步踩对市场环境的节奏,再加上区域流通渠道的基础优势,成为了南京医药“旱涝保收”的底牌。
此外,面对曾经居高不下的管理费用,南京医药在2012年准备“迎接”联合博姿的过程中也在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革。一方面,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在2013年周耀平离职后,由南京商厦副董事长、总经理陶昀接任董事长一职,为拯救“岌岌可危”的业绩,资产剥离成为了应急措施。这也几乎让南京医药彻底“告别”了工业板块。据统计,2013年,南京医药继续转让或者挂牌出售10余个控股、参股公司的股权。
另一方面,南京医药还在进行职业经理人改革和治理结构完善。2019年,南京医药在南京市国有企业中率先试点经理层职业经理人改革,聘请在医药流通公司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疏义杰作为职业经理人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绩效目标、考核指标,实行以岗定责、按绩取酬、权责对等,任期三年;2021年,南京医药又成为南京市首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执行推行任期考核、超利分成等激励措施,并研究探索中长期激励措施。
时间回到2023年,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全国四大流通巨头“割据”的行业形势已经基本定下,在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限制下,接下来将是拓展更具盈利性新业务,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第二成长曲线的战场。而对于南京医药来说,已经“误打误撞”的选择了向下游拓展,在品种和配送优势下布局批零一体化的路线。
近年来,南京医药也一直在聚焦主业强链补链,完善供应链体系,不仅在湖北省设立子公司,还通过并购的方式持续扩张在华东地区的版图,2022年,南京医药就曾与正大天晴达成交易,收购其三家控股子公司,推进华东区域销售网络覆盖与发展。
根据南京医药2022年年报披露,公司已经构建了包括医药批发、医药零售、医药“互联网+”以及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其中,零售门店合计602家,包括“双通道”药房 43 家。社会零售药房业务终端分布在苏皖闽等三省八市,主要通过直营店和部分加盟店连锁形式销售处方药、非处方药及医疗器械、相关健康产品等。此外,南京医药位于南京的物流中心目前还是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化药品与医疗器械物流中心,其物流装备先进性在国内领先,冷库容积近 1万立方米并采用全机器人作业,满足疫苗、蛋白、生物制剂及其他二类药品的存储功能。

参考资料:

E药经理人杂志2012年11月刊《拯救南京医药》;
https://www.wenmi.com/article/pz0o0s02rap6.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524/10253625565.s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531/00503645975.shtml
南京医药年报

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官网

来源:E药经理人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