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产爆款到无限创新弹药

年单季净利润连续环比放大。

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9%
业绩和股价都逆势上扬,我们知道这有多么难得。百洋医药作为头部商业化CXO,品牌运营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已反复验证自己批量化复制5亿-20亿大单品的能力。
销售费用率不到15%,最高可带领药品实现单月100+新院开发,一个运营近20年的品牌迪巧系列仍维持约10%的增速,这些都是Biotech向往的商业化高度。
百洋医药商业化平台正进行从成熟产品承接到创新的路径升级。量产爆款的能力已成市场共识,关键是将纳入哪些创新药械?很多企业眼里盯的都是产品或者是利润。但百洋更看重的是能否优化医疗场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再好的药或器械都是场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优化往往是药械合一的。
首个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FIC多肽偶联药物(PDC)已被百洋医药选中,接着还有望承接FIC核素偶联药物(RDC)、核医学高灵敏度SPECT/CT、医用直线加速器……
以前分析过,百洋医药兼具业绩增长的纵向成长性、赛道拓展的横向成长性,是一个持续迭代扩张的生命体,可能时隔一年后又面貌全新。

01 
人工心脏蓝海,外资还没进来
百亿蓝海市场首个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被百洋医药拿下。
今年上半年,百洋医药承接同心医疗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LVAD)的运营。这款人工心脏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唯一可以不引发血栓又能满足供血需求的人工心脏,首例植入患者已生存超过6年,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运动,享受生活,并且创下我国携带人工心脏最长时间的纪录。
心衰被比作心脏病中的癌症。据我国最新的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5岁及以上居民的患病率为1.3%,估计现有心力衰竭患者人数约有逾1000万人。据德邦证券研报引用的资料,心衰患者在第6年发展为晚期心衰的比例为11.5%。一旦进入晚期,现有药物和心率控制器械难以逆转病程进展,死亡率极高。
作为晚期心衰传统疗法的心脏移植面临供体有限、等待时间长的困境,而临床数据显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与心脏移植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当,成为目前除心脏移植之外最主流的治疗方式。
雅培一代神器HeartMate 3在2018年10月上市,性能优异,2021年占美国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使用比例的92.7%,处于垄断地位。
雅培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宣布的一项针对1000多名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HeartMate 3可以将58%的晚期心衰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没有接受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的患者群体的中位生存期不到一年。
同心医疗自主研发的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统(慈孚VAD),2021年11月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与雅培HeartMate 3相比,其血泵尺寸更小,植入侵犯性更优。接受慈孚VAD植入的患者目前无泵内血栓、中风或消化道出血发生,1年生存率90.3%,2年生存率89.3%,最长带泵时间已超过6年。
中国市场尚无进口的人工心脏获批,雅培HeartMate 3在中国启动临床试验的计划还不明确,这为国产人工心脏占领市场蓝海留下宽敞的时间窗口。
大量晚期心衰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时遗憾离世,百洋医药全力推动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入院,正是响应这一紧迫的临床需求。
在心血管器械领域,百洋医药今年上半年还启动了便捷式BAHEAL心飞碟家用心电仪的商业化运营,该设备可监测心肌缺血,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家用心电监测,可为心梗患者赢得救治时间,目前在线上电商、线下基层机构都在开展商业化。

02 
布局首创偶联药物
2023最热创新药属于ADC(抗体偶联药物),而百洋医药的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创新药布局走得更远,在RDC(核素偶联药物)、PDC(多肽偶联药物)领域都有首创药物储备。
在当下的核药市场,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率先实现研发突破,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新的诊疗手段,强势打开市场空间。
理想的RDC具有高的肿瘤靶向性和选择性、低的免疫原性以及适度的体内半衰期。诺华的核药爆品RDC治疗药物Pluvicto于2022年3月获得FDA批准,在mCRPC(去势抵抗性转移前列腺癌)的治疗中,相比目前临床表现最好的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mPFS和OS数据均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诺华2023三季报显示PluvictoQ3营收同比猛增217%,今年销售额有望超10亿美元,(诺华预计)未来销售峰值将达到20亿美元。
RDC还有一项无敌的隐藏技能,可以在诊断产品与治疗产品之间无缝切换,是临床实操中唯一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的药物。在靶头和linker都保持相似的情况下,只需更换核素部分,连接氟[18F]、镓[68Ga]构成诊断产品,连接镥[177Lu]、锕[225Ac]构成治疗产品。
仅有少数国产RDC药物进入III期临床,百洋医药有望承接已完成III期临床的RDC药物——瑞迪奥研发的99mTc-3PRGD2。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核医学1类创新药,也是全球首个用于 SPECT 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即将申报上市。99mTc-3PRGD2积累的经验技术,为今后靶向治疗性核药的研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RDC只是大厦一角,基于“药械合一”战略,百洋医药集团联合瑞迪奥进行了核医学全产业链的建设,除核药外还布局有核医学分子探针及核医学高灵敏度SPECT/CT的研发制造,实现核药研发与显像设备生产的闭环,也为上市公司输送更多创新弹药提供了想象空间。
整合多肽的PDC(多肽偶联药物)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ADC药物之后新一代靶向治疗药物。与ADC相比,PDC分子量更小,不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更易合成与纯化,有效降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
百洋医药今年6月与莱博瑞辰就PDC新药RAB001注射液达成商业化合作。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治疗骨坏死的特效药物获批,RAB001有望填补骨坏死和骨质疏松靶向治疗的空白,现已在中、美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展Ⅱ期临床。

03 
创新与商业化linker
至此,百洋医药的创新产品时间周期基本清晰:
2023 年已承接: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BAHEAL 心飞碟家用心电仪
PDC药物RAB001 注射液
未来有望承接:
RDC药物99mTc-3PRGD2
核医学高灵敏度SPECT/CT
医用直线加速器
顺着这一系列创新企业深挖,我们会发现一个宏大叙事。
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旗下百洋众信基金管理着数十亿规模的医药创新孵化基金。
研发人工心脏的同心医疗正是百洋医药集团累计投资三轮的Biotech。
不仅如此,家用心电仪、PDC药物企业莱博瑞辰、RDC核药企业瑞迪奥等都是百洋医药集团投资孵化的Biotech。
不止于此,百洋医药集团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础研究平台上,与国家级科研院校合作进行了广泛的布局。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集团承担产业投资人和孵化器的角色,上市公司锁定创新成果的商业权益。
这是一个独特的创新模式,上市公司风险最小化,并从源源不断注入的创新产品获得长期成长动力。
一是百洋医药集团有着立项的前瞻性。对医疗场景有着深刻洞察和理解,对赛道有持续深入的研究,通过与国家级科研院校、创新企业合作,找到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创新项目,提高孵化成功率。
二是上市公司基本与创新风险隔离。百洋医药集团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临床医学服务、专利和注册支持等资源要素配置,助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创新产品培育成熟一个,优先考虑向上市公司输送一个。
三是创新产品承接符合市场行情,以市场公允的价格来签约,不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对中小股东很友善。
至此,百洋医药的商业化平台不仅是品牌产品释放价值的“高速公路”,更是创新产品的输出平台。事实上,百洋医药自去年开始压缩传统的批发配送业务和零售业务规模,进一步聚焦高价值的品牌运营业务。
百洋医药的商业化平台并不封闭,也在承接外部BD,合作对象不仅有Biotech上海谊众,还有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罗氏、诺华、安斯泰来、杰特贝林。
在中国医药产业全面创新转型的背景下,百洋医药作为创新与商业化linker,正独家探索一种低风险、高效率、可持续的创新模式,有望为越来越多的Biotech商业化赋能。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 ,作者阿基米德君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